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

买车这事儿,现在跟买彩票差不多。

你不是买辆车,你是在赌自己的命。

买车前你是人,买车后你可能变成数据,或者说——统计学上的那个“因安全隐患被召回的倒霉蛋”,甚至连倒霉都属于大数据范畴了。

现如今买台智能汽车,感觉跟拆盲盒一样,买到一个会自动驾驶的,心里美滋滋。

结果用着用着,发现这车的“智能”,其实是“自嗨”。

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有驾

你刚想闭眼享受科技,车却死活不闭嘴,时不时给你来个小惊喜。

自动泊车,精准得像喝多了的老司机,辅助驾驶,一不留神就把你送到马路牙子上——刺激,比过山车还刺激。

你以为你开的车是高科技,其实是高危品。

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不是马路杀手,而是马路上的“脑控汽车”。

你还别不信,最近有人买了辆新能源车,销售给他画饼,饼画得比画家还专业:这车自动泊车,堪比我妈开车入库,高速巡航能让你闭眼做梦。

然后现实一巴掌扇过来:高速上,辅助驾驶系统突然犯病,误判车道,噌的一下冲右边,差点把车主送回老家。

气得车主去4S店维权,结果人家售后拍拍屁股,说系统偶尔抽风是“正常现象”。

你这气不气?

气归气,最后你还是把车开回家,毕竟你维权的本事还没车智能。

我发现现在买车,已经不是挑品牌、看参数那么简单了。

你得问清楚,这车智能吗?

智能到什么程度?

智能到会自己偷懒吗?

智能到不需要你吗?

还是智能到你永远不敢闭眼?

别笑,智能汽车现在召回数据可吓人了。

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有驾

每4辆被召回的车里,有1辆就是因为辅助驾驶出毛病。

你买的是辅助,结果成了添乱的主。

去年因为辅助驾驶系统问题被召回的车,足足有两百多万。

什么概念?

每天7000辆。

你走在马路上,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里,可能有好几辆正悄悄等待召回,或者说——在等着给你制造点小刺激。

有些厂商还擅长藏问题,新能源车着火,以前都是厂家悄悄处理,能糊弄就糊弄,能掩盖就掩盖,最好连起火的视频都能公关删掉。

现在好了,国家就像突然变身“火警大队长”,拍桌子:谁家车着火,必须上报!

你再敢藏着掖着,就是跟监管机关打游击。

过去车主发个电动车自燃视频,第二天就被公关请喝茶,删帖补偿两手齐下。

现在要强制报告了,厂家再想装死,得问问监管部门答不答应。

以前车主是小白鼠,现在好歹能变成举报人了。

也算是进步,虽然进步得有点慢,但好歹没有倒退。

OTA升级,也是个玄学。

你以为车厂给你在线升级,是在送你新功能,其实是悄悄修BUG,安全漏洞能藏则藏,升级内容能糊弄就糊弄。

比如突然把刹车系统升级了,宣传说是体验优化,其实是算法有缺陷,差点让你一脚刹车变成自由落体。

现在规定,远程升级啥内容都必须报告,想蒙混过关?

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有驾

没门!

这下好了,厂商的程序员终于不用再背锅,锅直接甩给流程了。

你升级一回,数据要留档,漏洞要上报,安全问题不能藏着掖着。

说到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听着像幼儿园小朋友玩沙堆,其实是把那些新鲜高科技先关小黑屋试试水,免得放出来一地鸡毛。

某品牌搞了个眼球追踪,结果司机眯个眼,系统就把你强制减速,后车司机差点直接冲你喊“买保险吗”。

这种功能,还是在沙盒里多玩玩,别上路祸害群众。

车厂爱搞新花样,消费者爱当小白鼠,国家现在决定先让花样在实验室里祸害虚拟人。

也算是爱心泛滥了,毕竟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不会上社交平台发视频。

广告宣传也是一大乐子。

各家都喜欢吹牛,自动驾驶号称L3,结果实际就是个高级辅助。

你信广告,结果发现自己信的是“广告法外之地”。

有车主不服,较真起来,直接告到法院,法院也不含糊:你广告写“自动驾驶”,就是误导,赔钱。

以后再想骗消费者,你得先问广告法答不答应。

现在买车,广告词都快成小说了,L3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自动修复你心中的创伤。

等你发现车其实只是会自动出毛病,你可能才明白,广告和现实中心插着一把刀。

买车这事儿,大家都怕被骗,怕买到残次品,怕自己变成实验对象。

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有驾

但现实是,你买车,买的是“概率”,买的是“幸运”,买的是“盲盒里的惊喜”。

你以为车是智能的,其实车是聪明的,但聪明用错了地方。

每次开车上路,你都在和概率博弈。

辅助驾驶,不一定辅助你,可能辅助你上新闻。

自动泊车,不一定带你入库,可能带你入院。

电池热失控,厂家第一反应不是修理,是“危机公关”。

你以为你买的是高科技,其实你买的是“高风险”。

这几年,智能汽车火得一塌糊涂。

厂家一边造车,一边憋大招,消费者一边买车,一边做小白鼠。

召回1.2亿辆车,背后是无数人的亲身经历,都是用肉身试错堆出来的进步。

监管终于硬气了,不再被厂家牵着鼻子走。

以前是被动调查,现在变成主动报告。

以前安全风险能藏就藏,现在必须摊开。

厂家的遮羞布被扯掉,消费者也不用再苦苦维权,至少问题有了渠道能曝光。

你说买车到底该怎么看待?

我觉得很简单:买车之前,多问一句,这功能实测过吗?

召回记录能看看不?

国家规范汽车销售,排查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有驾

别听销售吹牛,别看广告写诗,现实就是:方向盘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串串程序代码。

安全靠赌,迟早会输。

买车就像买盲盒,拆开是惊喜还是惊吓,谁也说不准。

现在的汽车监管,终于不像小时候捉迷藏那样,你藏我找,藏得好才算赢。

现在你藏了,监管就直接把你拉出来晒太阳。

企业再不老实,直接戴上“紧箍咒”,想甩掉都难。

安全沙盒、强制报告、升级监管,全方位围剿厂家的小心思。

你以为你买的是科技,其实你买的是“监管成果”,是无数消费者的血泪教训。

吐槽归吐槽,现实依旧荒诞。

我们只是希望,买一辆车,别再像拆盲盒那么心跳加速,别再把自己交给概率和运气。

智能汽车,智能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

厂家说智能,消费者信智能,结果大家都被智能耍了。

最后,买车还是要靠自己,不信广告,不迷信科技,能问就多问,能查就多查。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上头条的。

开车上路,你只想安安全全,别让智能变成“隐形炸弹”,别让方向盘变成命运的轮盘。

有时候想想,买车这事儿跟人生一样,你以为你掌控了方向盘,其实方向盘也在掌控你。

你以为你买的是自由,结果买的是“被召回的命”。

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我们只能在荒诞里自嘲,在自嘲里继续开车。

下次买车,别忘了把召回记录翻出来,问清楚安全沙盒。

要是销售还跟你吹牛,你就看着他笑,心里默念一句——“你吹你的,我买我的,咱俩都不太聪明,但我至少还活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