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老板刚说完周末不搞会议,好让外地的同事能回家转转,结果第二天部门就传通知,说周六整天都得办活动,上午还要培训,下午还要开大会。
00后“凯哥”可说是受不了这种作风,一怒之下把抱怨的邮件直接发给了全公司,甚至连集团的领导也收到了。
事情一发酵,许多网友都觉得凯哥太年轻气盛,性子冲,不太懂事。没多久,这位凯哥就辞职了,公司也开始出台新规,加强考勤管理。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网友们猜的那样呢?
董事长的话,成了我的挡箭牌
故事的开头,其实是源自奇瑞某个事业部准备在周六举行的年中大会。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周末加班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可这位新员工却不这么觉得,他毅然决然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直接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发了一封邮件,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不打算参加这个会议,拒绝得干脆利落。
这封邮件的不同寻常之处不在于拒绝的内容,而在于其中的策略非常巧妙。这位后来被人们叫做“凯哥”的年轻人,没有简单地发牢骚或发泄不满,而是用心良苦地把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之前公开反对“内卷”、反对周末开会的言论作为自己行动的合理依据,为自己争取了站得住脚的立场。
这真是一招“借力打力”的妙招,他把公司最高领导的观点变成了个坚固的盾牌,直指中层管理安排是否合理,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还把这封邮件抄送给了事业部的所有高层,甚至包括了集团的二把手。
这操作一下子让问题没法在局部偷偷解决或压下去,很快在公司里传开了,还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原本安排在周六的年中大会直接就没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同事私底下都对“凯哥”表示了支持和点赞,说明他这动作戳中了企业内部那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邮件要审核,打卡卡到秒
遇到这次由高层想法意外带动的基层难题,奇瑞的管理体系表现出一种惯性思维,没有直面加班文化这个问题展开沟通或深层次的反省,而是迅速转向加强规章纪律和控制力度。
事情一闹开后,公司很快出了一条新规,规定P5级别及以下的员工在发邮件前必须得经过上级审核。
这个措施明显是在收紧信息的自由传递,特别是限制那些可能对管理层提出挑战的新信息传达渠道。控制信息的流动,正是加强管理的第一步。
紧跟着,更严格的管理手段也在实体空间里展开。奇瑞制造事业部的人力资源部门推出了一套特别详细的考勤新规定,这规范把管理的时间精确到分钟,甚至秒钟。
所有员工都得在上午8:30之前到岗,否则就算迟到了。
惩罚措施越发严厉,反而显示出管理层没有放松,反而更加强化了对员工行为的限制。新规定明确规定,在8:25到8:30之间打卡,虽然没有超过最后的到岗时间,但依然算迟到。这种“打卡点”的惩罚,传递出一种不允许任何变通的严肃态度。
对于轻微迟到的处罚也比平常严格得多,迟到10分钟以内会被记作缺勤1小时,如果超过10分钟而又没有获得补假批准,就直接算作旷工。这些规定一旦和集团董事长“反内卷”的口号放在一起看,倒是挺扎心的。
人走了,问题还在吗?
这次风波的主角凯哥,最后的局面却出乎意料地平和,他离开了奇瑞,但不是大家猜测的被公司“炒鱿鱼”。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明确说明,辞职完全是他的自主决定,是经过早就安排好的选择。
他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觉得正因为提前打算好要走,才能够毫不犹豫地发那封邮件,并不是因为发了邮件才被逼着辞职。
他觉得在奇瑞的工作内容和自己长远的职业目标不太搭,还说自己已经为未来规划好了明确的路线图。
这种个人间的“和好”,为整个风暴画上了个看似体面的句点。凯哥确认,从事情发生到他辞职,公司这边从未对邮件事件施加任何压力,他选择悄然离开,也是为了不让奇瑞惹来更多麻烦。
不过说到底,这个“体面”的背后还藏着个悬而未决的系统性问题,虽然处理方式看起来挺温和,但凯哥在公开声明里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他明确指出 出加班文化确实得狠批一番,他也没放弃对核心问题的质疑态度。
他的离开免去了那个“挑战者”带来的系统不稳定因素,但他引发的关于“加班文化”和“管理内卷”的根本性问题,是不是也随之而去了呢?这个问题一直让奇瑞,以及所有旁观者和内部员工心里悬着,挺难说清楚。
奇瑞这场闹剧,从一个员工用引述高层话语来巧妙表达不满开始,一直到公司急于管控,采取“头痛医脚”的管理措施,再到那位当事人悄悄离开的收尾,全都反映出一个大企业在转型期间普遍遇到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难题。
这不单单是奇瑞一家公司的事情,它实际上折射出如今社会环境中,随着互联网崛起的年轻一代职场人士逐步觉醒的权益意识,与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企业管理习惯之间,正不断出现越来越频繁、越发激烈的冲突。
真正想搞企业文化的变革,未必是喊得更响亮的口号,也不一定非得摄人心魄的考勤制度,而是要对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实打实的制度检讨,还有要敢于正视员工的心声,敢于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然的话,再好的理念,可能只会变成空洞的标语,在实际的管理细节中一碰就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