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

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

油门踩到底的瞬间,后脑勺被狠狠砸在头枕上。纯电四驱版这台测试车,零百加速跑进4秒以内,比我那台M340i还要暴躁。550kW的系统功率不是开玩笑的,前后双电机在轮胎抓地极限边缘疯狂输出,车身姿态却稳得出奇。电池组压在底盘下方,重心低到离谱,过弯的时候车身几乎不怎么侧倾。这种感觉,说实话有点陌生。

停在赛道边上缓了口气,扭头看着旁边那台燃油版测试车。车头短了一截,目测有80mm左右,前轮中心线明显前移了。以前那种长鼻子、短尾巴的经典姿态,在这代车上看不到了。双肾格栅被压窄了接近一半,两侧那对斜置LED灯带倒是挺有攻击性。据说是为了兼容油车和电车的底盘布局,设计师也是没办法。

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有驾

钻进车里,那块34英寸的贯穿屏幕占满了整个视线。8K分辨率,亮度高到正午太阳下也能看清。物理按键少得可怜,除了紧急双闪和驾驶模式旋钮,其他功能基本都塞进屏幕里了。空调还得在下方那块副屏上戳半天。语音控制倒是进步明显,四川话、粤语都能识别,成功率高到我都怀疑系统是不是在偷听。

燃油版那台B48发动机又被重新调教过。涡轮迟滞基本消失了,油门响应比现款快了不止一个档次。扭矩平台从1200转一直延伸到4500转,日常开起来顺畅很多。最大功率205kW,比现款330Li高出25kW,实际加速感受能快半秒左右。48V轻混系统的ISG电机功率也涨到了25kW,起步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电机在辅助。

赛道跑了几圈,底盘的变化挺明显。前双球节麦弗逊配后五连杆,刚性比现款高出不少。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幅度小了很多,主动防倾杆的响应速度快到让人有点不适应。燃油版整备质量控制在1620kg,纯电版背着电池组也就2050kg,比同级那些竞品轻了几十公斤。绕桩测试的速度上去了,具体数字我记不清,反正车尾跟随性比现款好太多。

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有驾

静音做得下了功夫。燃油版怠速坐在车里,发动机声音几乎听不到。上了高速巡航,风噪和路噪都被压得很低,大概在64分贝左右。纯电版就更安静了,电机那点嗡嗡声完全可以忽略。双层隔音玻璃加上28处声学包优化,确实有效果。

后排空间比现款宽敞了些。轴距加长了不到20mm,膝部空间目测多了三四公分。纯电版因为取消了传动轴,地板是纯平的,中央通道也拓宽到220mm,三个成年人坐后排不会觉得挤。行李厢从480升扩容到520升,周末带家人出去玩,两个大箱子加一套高尔夫球包都能装进去。

车身用料挺舍得花钱。前盖和尾门用的碳纤维增强材料,掂量着明显比钢制轻了不少。A柱抗拉强度达到1500MPa,车身覆盖件用的第三代热成型钢。纯电版电池框架是铝合金挤压工艺,重量比钢制框架轻了三分之一,扭转刚度反而还高了25%。

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有驾

充电速度是个大卖点。800V高压架构配350kW充电功率,实测充5分钟能跑180公里。这基本相当于上个厕所的时间,比那些400V架构的车快了不止一倍。电池组用的第六代圆柱电芯,能量密度比现款iX3高出25%。

AR-HUD的投影距离拉长到7.5米,导航箭头能直接投射在车道线上。自动泊车的识别成功率上去了,斜列车位和空间车位都能应付。高配那套自动驾驶辅助,高速上能自动变道超车,变道成功率大概在九成左右。

丁戈尔芬工厂为这代3系投了15亿欧元,升级成柔性生产线。燃油、插混、纯电三种动力车型能在同一条线上生产。激光焊接长度从12米增加到18米,车身缝隙公差控制在0.3mm以内。漆面厚度也加到150μm,抗石击能力比现款高出四成。

丁戈尔芬工厂15亿欧元赌局:宝马把3系车头砍短80mm,二十年老车主站在测试车前愣了十分钟-有驾

坐在车里抽完一根烟,我还是有点不太适应这些变化。那个熟悉的3系形象正在被重新定义,经典的运动轿车姿态或许要成为历史了。燃油车在做最后的挣扎,电动车在暴力输出性能,两条路都在往前走,只是方向不太一样。

方向盘的回馈力度还在,底盘的韧劲儿还在,只是表现形式变了。或许几年后回头看,这代3系恰好站在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至于值不值得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喜欢传统机械感的,现款可能是最后的机会。想尝鲜新技术的,下一代确实给足了东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