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汽车基本上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出门办事、周末郊游,确实方便了不少。
车子也越来越高级,有大屏幕能导航,有雷达能帮着停车,感觉科技感满满。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高科技能帮我们处理好所有路上的突发情况吗?
比如说,车开在半路上,轮胎突然没气了,或者大清早着急上班,车子怎么也打不着火了。
遇到这种事,再智能的系统也帮不上忙,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掏手机打电话叫救援。
救援当然能解决问题,可这等待的时间和花费的钱,都得自己承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快速解决,前提是你的车里得有几样关键的应急工具。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车里到底该常备哪些东西,它们又该怎么正确使用,这不仅仅是省钱省时间的事,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这些东西甚至能起到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
咱们先从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疼的爆胎说起。
每辆车出厂时,后备箱里都会配一个备胎和一套更换工具,比如千斤顶和扳手。
这可以说是厂家给我们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安全保障。
然而,很多人对这个备胎的观念还停留在“只要有就行了”的阶段。
实际上,备胎长时间放在后备箱里,是会自己慢慢漏气的。
轮胎是橡胶制品,它本身就有微小的透气性,放上一年半载,胎压可能就已经低到无法正常使用了。
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你好不容易在路边停好车,满头大汗地把备胎搬出来,结果发现它是个瘪的,那种心情该有多么崩溃。
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是,至少每隔三四个月,就要检查一下备胎的胎压,给它补足气。
备胎的胎压通常要比正常使用的轮胎高一些,具体标准可以查看备胎侧壁上的标注,一般在3.0bar左右,这样才能确保它在关键时刻能顶上用场。
有了能用的备胎,接下来就是更换的技术活了。
这里面有几个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很多第一次自己换胎的人都踩过坑。
第一个就是千斤顶的支撑位置。
车底盘下面看着都是铁皮,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承受整车的重量。
很多人情急之下,随便找个地方就把千斤顶顶上去了,结果车胎没换成,先把车底的钢板给顶变形了,回头去修理厂修复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正确的支撑点在靠近车轮的车门下方,那里有一条明显突出的金属梁,叫做“加强筋”,上面通常还有一个小凹槽,就是专门为千斤顶设计的。
只有顶在这里,才是最安全、最稳固的。
第二个常见错误是操作顺序。
有的人习惯先把车完全顶起来,让轮胎悬空,然后再去拧螺丝。
这时候你会发现,因为轮胎没有了地面的摩擦力,你一用力拧扳手,整个轮胎都会跟着转,根本使不上劲。
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在车轮还着地的时候,先用扳手把所有的螺丝都拧松一圈,然后再用千斤顶把车顶起来,这样后续拆卸螺丝就会非常轻松。
最后一点,安装备胎拧螺丝的时候,力度要适中。
很多人怕不安全,用上全身的力气,甚至用脚去踩扳手,把螺丝拧得死死的。
这样虽然牢固,但会给下次拆卸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可能损伤螺丝和轮毂。
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把扳手拧到感觉很紧、晃不动了就可以了,并且最好按照对角线的顺序分次拧紧,这样能保证车轮受力均匀。
说完了轮胎,咱们再聊聊另一个常见的“趴窝”原因——电瓶亏电。
尤其是在冬天,电瓶性能下降,放了一晚上就可能没电了。
过去,大家习惯在车里备一副搭电线,想着找个好心车主的车帮一下。
但这个方法对于现在的汽车来说,存在不小的风险。
现在的车电子系统非常复杂和精密,行车电脑、各种传感器遍布全车。
如果对电瓶正负极不熟悉,在搭线时不小心接反了,瞬间的强大电流可能会烧毁两辆车的行车电脑或者其他电子元件,那维修费用可就不是几百块钱能解决的了。
一个更安全、更方便的替代方案是应急启动电源。
它就像一个大号的充电宝,体积不大,价格也不贵。
它最大的优点是内置了智能保护芯片,如果你把正负极的夹子接反了,它会自动报警并切断输出,从根本上杜绝了烧坏车辆电路的风险。
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红色夹子夹电瓶正极,黑色夹子夹负极,按下开关,就能上车点火了,整个过程几分钟就能搞定,比等救援车或者找人搭电要高效得多。
当车辆在路上发生故障,无论是换轮胎还是等救援,确保自身和车辆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这时候,三角警示牌和灭火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这两样东西不仅是应急用品,更是法律规定必须随车携带的。
先说三角警示牌,它的作用是提醒后方来车前方有障碍,需要提前减速避让。
所以,放置的距离是关键。
很多人图省事,就放在车后十几米的地方,这在车速很快的路上,尤其是高速公路上,几乎等于没放。
按照规定,在普通城市道路上,警示牌要放在车后50米以外;在高速公路上,这个距离则要达到150米以上。
为什么要求这么远?
因为一辆以时速120公里行驶的汽车,从驾驶员看到警示牌到车辆完全刹停,需要的安全距离就在150米左右。
如果距离太近,后车司机根本来不及反应,极易引发追尾等二次事故。
再说灭火器,很多车自带的都是一公斤以下的小型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只能应对非常微小的初期火情。
一旦发生发动机舱内由油路或电路引起的火灾,火势蔓延会非常快,那种“玩具”灭火器喷几下就没了,根本起不到作用。
所以建议大家自己配备一个至少2公斤的干粉灭火器,并且要放在驾驶室内随手可及的地方,比如座椅下面,而不是锁在后备箱里。
同时,要定期检查灭火器的压力表,确保指针在绿色区域内。
最后要说的,是两样体积最小,但在最危急时刻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工具:破窗器和安全带切割器。
我们都希望永远用不到它们,但必须要有。
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导致车门变形,或者不幸落水时,车门会因为外部的巨大压力而无法打开。
这时候,砸碎侧窗玻璃就成了唯一的逃生通道。
靠拳头或者脚是几乎不可能砸开车窗钢化玻璃的,必须借助工具。
市面上的破窗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锤子,一种是弹簧式的。
在空间狭小、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弹簧式的破窗器使用起来更方便,只需用力将其按在玻璃的边角处,内部的撞针就会弹出,瞬间击碎玻璃。
而安全带在巨大冲击力下也可能发生卡死,无法解开。
此时,集成在破窗器上的小割刀就能派上用场,对准安全带用力一划,就能轻松割断。
这样一个小工具,价格不过几十块钱,建议大家把它挂在钥匙上,或者放在驾驶座旁边的储物格里,确保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能第一时间拿到。
这些应急工具,平日里静静地躺在车里,看似不起眼,但我们花一点时间和金钱去备齐它们、学会使用它们,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行车安全上了一份重要的保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