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在2024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的一番言论引发行业。他提出"智能驾驶达到60分安全标准就该允许上市,不对标华为等高要求",被网友直呼"刷新认知"。
争议焦点:安全底线能否妥协?
朱教授的本意是区分"市场准入"与"技术领先"——国家标准应作为及格线,让更多企业参与竞争,通过市场迭代提升水平。但这一观点遭到强烈质疑:考试60分影响个人前途,但智能驾驶40分的差距,可能意味着生命代价。消费者购买的是安全保障,而非"半成品"。
行业现状:高标准竞争成主流
当前车企正全力冲刺L3/L4高阶智驾,华为、特斯拉等头部企业更承诺事故赔付责任。此时降低标准,恐让减配降本的企业钻空子。正如网友所言:“技术可以逐步完善,但绝不能拿用户当小白鼠。”
深度思考: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
责任界定:L3级以上事故由车企担责,低标准或导致责任模糊
技术悖论:当前智驾仍需人工接管,但用户易过度依赖系统
监管空白:L2+级接管时间、风险策略等缺乏强制规范
小编观点
智能驾驶发展需要包容,但安全没有"试错空间"。建议:
建立分级准入制度,明确不同级别功能边界
强制要求风险预警预留5秒以上接管时间
对"纯视觉方案"等争议技术加强场景测试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分析,不代表任何商业立场)
数据补充
特斯拉FSD V12在美国MPI达3000公里
2025年NOA系统成本有望降至3000元以下
国内L3认证或限定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
安全是智能驾驶的基石,行业既要避免"高标准垄断",也不能陷入"低水平竞争"。您如何看待这场争议?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每日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