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理想汽车这摊事儿,其实就是一场看似简单、实则门道挺多的比赛。很多人都觉得车企就是造个车出来砸给消费者选,销量好就说明你牛,销量不好你就得琢磨怎么转型。但真要深扒下去,理想为啥能“突围”、现在又遇上麻烦,这背后的门道其实才是真机会也是真险棋。
话说前两年谁还敢想,增程车能卖成这样?消费者那会儿对纯电动车,最大心理负担其实就俩字:焦虑。充电桩密度不够、续航里程掉得快、怕路上“趴窝”,这些事谁出门没琢磨过?理想懂人性,给车又装电池又备油箱——你看,电没了还有油,油没了可以加电。方便?必须方便。老百姓买账,车企也滋润,这就是早期的市场红利。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一哄而上都做增程车?这里头的玄机很简单。第一,技术门槛没纯电那么高,第二,研发周期快,第三,成本比纯电低一截。你想想,谁不想早早进场,抢一波蛋糕?理想如果是创造机会的人,后面的吉利、长安、零跑、比亚迪就是复制机会的人。外企福特、通用、现代也来捧场,这气氛哪还有“蓝海”?一瞬间变成“群魔乱舞”的红海。
现在的尴尬点也来了——大家做得都差不多,既然没有太多硬核创新,你拼外观拼配置价格,拼到最后,用户一到店都懵圈,不知道买谁。增程车的护城河没了,理想也降价,自保要紧。一边是价格战,一边纯电车技术越来越溜:电池容量大幅增加,超级快充普及,补能变得跟加油差不多方便。用户手里的“算计”越来越精细,算来算去,觉得新出的纯电其实也挺香,加上车圈里又冒出来一堆卷产品力的公司,比如小鹏、问界、小米。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增程”这块牌子,慢慢变得不那么耀眼了。
这里我想问一句,车企们折腾来折腾去,究竟是谁在买单?本质上看,是用户的钱包和习惯在买单。市场本来就嫌麻烦,但你不是让他更省心就是让他体验升级。理想现在的麻烦就是用户变精明了,纯电和增程比来比去,增程的那点优势在快速消退。以前能解决焦虑,现在新能源补能越来越靠谱,焦虑变成了“不如一步到位买纯电”。
增程的黄金时代要翻篇了?我倒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为啥?有需求永远有市场,只是需求的梯度变化了。
你看一线城市和新兴中产,早就开始追新能源的潮了,对技术升级认同度也高,家里地库能装桩。可在县城、小镇、二三线城市,补能焦虑还没彻底消失。那边儿的用户就喜欢稳妥,买辆增程:实用,起码心里安稳。所以未来几年,增程车还会有客户,但会变成纯电的补充型产品,而不是主力军。
那有人要问:”车企该怎么打下一仗?“你得技多不压身。一边呢,要在技术路线上做加法:高电压平台、大电池、超级快充,是一条线;另一边,别丢掉小城市用户对续航的执念和便利需求,做精细化运营,别一味跟风。不然拳头产品一夜被市场抛弃,你连机会都没了。
再说纯电,大趋势确实不可逆。电池成本每年都在降,续航翻倍走,快充让不少人吃下定心丸。再看环保趋势,政策风向也在推新能源。怎么折腾到最后,纯电终究还会是主赛道。
技术这边还有门道。比如,宁德时代的高压快充平台,智己的全固态电池实验都在往大头砸钱。以后车圈的分水岭,是谁能把能耗、续航、安全和成本这四条线攥一起,走出去一条新路。就跟过去燃油机时代的技术路线之争似的。
假如说,上一波靠概念和营销赚流量,现在拼的就是三大件和智能化。啥叫硬核?你看比亚迪为什么起来?核心技术自己牢牢握着,拿捏住电池、电机、底盘;理想行不行?以前靠路线创新,现在得看能不能在智能驾驶、座舱交互、供应链体系拉出差距。未来十年真正影响新能源汽车格局的东西,不再是“油电”模式的分野,而是底层技术内功+用户体验完成度+供应链整合水平的多维较量。
还有件事不该忽视,那就是价格。你想,用户总想着买车花的钱少,日常用车省心。电池如果能再降一轮价,快充再铺开一大片,那些原本死忠增程的老用户也许直接投奔纯电了。反过来看,车企自己降价,利润也跟着缩水,很快就会不堪重负。这时候就得拼规模、拼成本控制力,这跟00年代的国产手机大战差不多,劣币驱逐良币,最后能剩下几家头部企业,别的只能沉下去做小众市场。
说了这么多,理想汽车突围的秘密是什么?其实就是比别人早一步理解用户恐惧点,并愿意为这个恐惧点升级产品、整合资源。技术不是万能,但愿意花钱做市场调研、做引导,愿意“摸着石头过河”,这才是真本事。但往后看,这点本事还远远不够。整个新能源的下半场,是技术+体验都要快速同步进化。
我觉得可以抛给车圈一个公开问题:“未来十年,中国车企靠什么在全球市场站住脚?”如果只靠补贴、靠投机、拼噱头,早晚会被淘汰。只有谁能看得更远、动得更快、稳得住资金链、招得来人才,谁才可能笑到最后。理想能不能复制之前的好运气,关键看他愿不愿意、能不能成为那批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型、数据型、体验型”巨头。
最后我想说,新能源这事,其实哪有绝对的成王败寇。你问未来会出现什么“终极形态”?或者说纯电、增程谁是真命天子?没那么快定论。消费者的习惯、政策的倾斜、技术的革新、市场的风向,每一样变量都可能左右结果。车企就得练出七十二变,谁能理解市场进化节奏,谁就能抓住主动权。
别觉得哪个风口抓住就永远无敌,市场和技术永远是动态游戏。昨天的冠军很可能是明天的“给别人打样”的那一批。所以,踏踏实实打磨技术、琢磨用户体验、优化成本结构,这三样没了,神车也得下岗。
新能源车圈,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脚下的路怎么选,每一步都得算计、都得留后手。理想的突围,看似抓住了蓝海,其实是在红海里拼命找浮力。未来十年,谁都想赢,但赢家不止靠跑出来,还得靠一直能变化、能撑住,能升级。
车圈迷雾再多,归根结底一句话:“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个最懂市场节奏、最敢变、最能熬的家伙。”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