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造车稳了?渠道+制造双保险,这波操作真不简单
刘强东现在造车,已经不是“能不能行”的问题,而是“怎么行得这么稳”。很多人一开始听到“东哥造车”,第一反应是:他不是搞电商的吗?怎么突然玩起汽车来了?但仔细一扒,这事儿还真不是拍脑袋上马的。
他没自己从零开始建厂,而是拉上了广汽——这家干了快四十年汽车的老牌国企,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品控经验丰富,不是那种刚冒头就想颠覆行业的“新势力”。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这名字在新能源圈里几乎就是“靠谱”的代名词,安全性和续航都经得起市场检验。说白了,刘强东没打算自己闷头搞技术,而是把最硬的制造环节交给最懂的人,自己专注在最擅长的地方:卖车。
京东独家销售这招,其实挺聪明。现在买车,很多人最烦的就是跑4S店——销售话术一套接一套,配置选项绕来绕去,价格还得磨半天。而在京东上,车型、配置、颜色、保养套餐,清清楚楚摆在页面上,点几下就能下单,连试驾都能预约上门。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对习惯了网购家电、日用品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无缝衔接。
销量一旦起来,成本摊薄,价格自然有下调空间。刘强东要是真把这车做成“国民代步车”,那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个实惠选择。不过也有网友泼冷水,比如那位叫“月栖海赏”的留言说:“渠道和价格是优势,但代工模式缺核心技术,长期看还是得靠硬实力。”这话不无道理。汽车不是手机壳,光靠卖得好撑不起百年品牌,安全、耐用、技术迭代,哪一样都不能掉链子。
但话说回来,刘强东也没说要自己造发动机、搞三电系统。他的策略更像是“整合者”——把成熟的制造能力、供应链、渠道资源串起来,打出一套组合拳。这种模式在家电、数码领域早被验证过,放到汽车上,未必行不通。毕竟现在消费者要的不是“谁造的”,而是“好不好用、值不值这个价”。
有人问,如果是你,会买刘强东的车吗?这得看实车表现。如果真能做到配置透明、服务到位、售后省心,价格还比同级低一截,干嘛不试试?毕竟买车不是买情怀,是买每天上下班的踏实感。
刘强东这步棋,走得不算激进,但足够务实。他没喊“颠覆行业”的口号,也没搞花里胡哨的概念车,而是扎扎实实把销售链路打通,把制造交给老手,自己守好流量和信任这两张王牌。在新能源车越来越卷的今天,这种“稳中求进”的打法,反而可能走得更远。
经典语句:
“真正的创新,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把已有的东西,组合成别人没想到的样子。”
资料来源:广汽集团官网、宁德时代公开信息、京东汽车频道公开资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