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二线车企,凭啥敢花18亿美元吞下豪华品牌沃尔沃,还让它起死回生?2010年,吉利汽车的这个决定,简直像“蚂蚁吞大象”,外界笑话李书福异想天开,说他一个做低端车的老板,哪来的底气管豪华品牌?可15年后,沃尔沃销量从21.1万辆飙到76.3万辆,核心利润26亿美元,吉利自己也从32.7万辆卖到168万辆,成了中国车企的国际名片。这场收购,到底是怎么翻盘的?
李书福这人,胆子大得像“光脚不怕穿鞋的”。那会儿,吉利在国内也就是个二线品牌,车子便宜,但技术和口碑跟合资品牌差了一大截。他却看上了沃尔沃——一个快被福特玩垮的瑞典老牌豪车,技术牛,品牌硬,就是没钱烧了。外界都说,这收购是“蛇吞象”,吉利哪有本事管豪华车?可李书福不信邪,他觉得沃尔沃的发动机、安全技术、品牌调性,是吉利跳出低端市场的垫脚石。据说,他在谈判桌上拍胸脯保证:“沃尔沃还是沃尔沃,我不瞎掺和,但技术得共享!”这股子倔劲儿,硬是打动了瑞典人,18亿美元成交。从“痴心妄想”到签字落笔,李书福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有梦就得追,管它多难!
收购之后,钱花了,接下来咋整?李书福没急着把沃尔沃改头换面,而是把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端了出来。2010年的中国,豪车市场刚起步,中产阶级对宝马、奔驰垂涎三尺,但沃尔沃的北欧风和安全牌还没被吃透。吉利瞅准这机会,在成都和大庆建厂,生产XC60、S90这些拳头产品,价格亲民,还能出口全球130多个国家。2024年,沃尔沃在中国卖了15万辆车,占它全球销量的两成,创下历史新高。这成绩,靠的是啥?吉利太懂中国消费者了!他们知道,国内买豪车的不光要面子,还得要里子——安全、舒适、性价比,沃尔沃全给到位。从濒临破产到中国市场的“救命稻草”,沃尔沃这匹老马,愣是被吉利喂得膘肥体壮。
光救活沃尔沃还不够,吉利还想借它的技术“飞上枝头变凤凰”。收购后,吉利和沃尔沃联手搞了个CMA架构,这玩意儿是个啥?简单说,就是个能让车子既省油又安全的“超级底盘”。这技术直接催生了领克品牌,定位中高端,对标大众、丰田,专门填吉利在高端市场的空白。2017年,领克01一上市,靠着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和潮范儿设计,立马火了。2023年,领克全球卖了100万辆车,在荷兰、德国这些欧洲市场,销量蹭蹭涨。听过一个荷兰车主的评价,他说:“领克这车,开起来跟沃尔沃差不多,安全感爆棚,价格还便宜,值!”从低端车到中高端,领克这步棋,吉利走得太漂亮了。
再说说新能源这块,吉利也没闲着。沃尔沃在吉利支持下,早就押宝电动车,推出了EX30、EX90这些纯电车型,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了它全球的四分之一,目标是2030年全电动化。这可不是喊口号,沃尔沃的电池技术、安全系统,直接被吉利“拿来主义”,用在几何和领克的新能源车上。2023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涨了48%,在国内排得上号。想想看,十年前吉利还在卖廉价燃油车,现在却能在新能源赛道跟特斯拉、比亚迪掰手腕,这背后,沃尔沃的功劳可不小。两家联手,硬是把新能源这块硬骨头啃下了。
国际化,是吉利这场收购的另一大彩蛋。沃尔沃的全球销售网络,简直就是吉利的“国际通行证”。领克借着沃尔沃的渠道,杀进欧洲,2023年销量涨了30%,荷兰、德国的街头,领克的车越跑越多。吉利还不满足,又在东南亚、中东建厂,出口量从2010年的1万辆,飙到2023年的30万辆。商务部的数据说了,吉利现在是中国车企出口的头把交椅。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吉利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逆袭。
这场收购,不只是钱的事儿。吉利和沃尔沃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企业的野心和底气。想学吉利?得有李书福那股“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劲儿,还得会借势、敢创新、沉得住气。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