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绝对算得上是家里的一件大事。
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钱,终于下定决心要去买一辆能为全家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那份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可现实往往很骨感,很多人满怀喜悦地走进汽车销售店,一番操作下来,等到把新车钥匙拿到手,开出大门的那一刻,心里盘算一下账单,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预算就超了,多花了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这感觉就像吃了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买车的整个过程,从看车、谈价到签合同、提车,环节不少,而这里面恰恰就隐藏着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坑”,稍不留神就可能让人多花上万块钱,这笔钱都够一家人加很长一段时间的油了。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些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让后来人能少走弯路。
首先要说的,就是那个最常见也最容易让人中招的“服务费”问题。
这事儿通常是这么发生的:你一进店,销售人员热情得不得了,端茶倒水,陪着你详细介绍车辆的各种优点。
等到坐下来谈价格的时候,对方拿出计算器一顿操作,最后给你报一个听起来特别划算的“落地价”。
比如告诉你,这辆车所有费用全算上,包括车价、购置税、保险和上牌,总共就是十六万八千块,一分钱都不用多掏。
这个价格听起来非常透明,也很有吸引力,让人觉得这家店很实在。
很多人一听,觉得价格合适,心里一高兴,可能当场就交了定金,签了合同。
问题就出在这个签合同的环节上,大部分人只会关注总价那个数字对不对,很少有人会逐字逐句地去看合同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条款。
等到提车当天,你准备付尾款的时候,销售会冷不丁地拿出一张新的费用明细,上面可能多出来几项你从没听过的收费,比如“金融服务费”、“车辆出库检测费”、“贷款代办手续费”等等,加起来可能就是大几千块。
这时候你肯定会质问:“当初不是说好落地价全包了吗?”对方这时候就会不慌不忙地翻开你签过字的合同,指着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的一行小字给你看,上面写着“乙方自愿支付甲方相关服务费用,具体金额以实际发生为准”。
你签了字,在法律上就意味着你认可了这一条款。
他们还会告诉你,这是公司统一的“格式合同”,每个买车的人都是这么签的,改不了。
这一下就把人给噎住了,定金交了,合同签了,想反悔都难,最后往往只能自认倒霉,把这笔冤枉钱给付了。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疏忽来增加利润的手段。
所谓的“服务费”,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提供与之价值相匹配的服务,只是把本该由经销商自己承担的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要避免这个坑,其实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签合同之前,把丑话说在前面,把口头承诺落实到纸面上。
你必须明确要求销售人员在合同的补充协议里,白纸黑字地写清楚:“本合同总价款为人民币XX万元,此价格为最终落地价,已包含裸车价、购置税、交强险、商业险(最好列明险种)、上牌费等所有费用,除此以外,再无任何其他形式的附加服务费、手续费、检测费等。”写完之后,双方签字盖章确认。
如果对方以任何理由拒绝,说这是公司规定不能改,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这很可能就是个圈套的开始,宁愿换一家店,也不能稀里糊涂地签下这份可能让你多花钱的合同。
接下来说说提车验车这个环节,这也是个非常关键的步骤,一不小心就可能提到一辆“青春已逝”的库存车。
当你办完所有手续,马上就能开走心爱的新车时,心情肯定是无比激动的。
销售人员往往会利用你这种急切的心理,催着你赶紧检查一下外观,然后签字确认。
很多人验车,就是绕着车走一圈,看看车漆有没有划痕,内饰是不是干净整洁,轮胎看上去是不是新的,感觉没什么问题就草草签字了。
但这里面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车辆的出厂日期。
汽车这种复杂的工业产品,可不是放着不坏的。
如果一辆车在仓库里停放了太长时间,比如超过了半年甚至一年,那它就成了所谓的“库存车”。
长时间停放对车辆的损害是潜在的,首先是轮胎和各种橡胶密封件,它们会因为缺少动载和环境变化而加速老化、变硬,甚至出现细微的裂纹,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行车安全。
其次,车里的机油、刹车油、防冻液等各种油液,在长期静止的状态下可能会氧化变质,性能下降。
电瓶也可能因为长时间没有充电而处于亏电状态,寿命会大打折扣。
你花的是新车的钱,买到的却是一个性能已经打了折扣的“准旧车”,这笔账怎么算都亏。
有些销售会辩解说,放个几个月不算什么,甚至说超过一年才算库存车,这完全是在忽悠。
所以,验车时,除了看外观内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找到车辆的出-厂铭牌。
这个铭牌通常在副驾驶座位的门框下方,或者在发动机舱里,是一块银色的金属牌子,上面清清楚楚地标注着车辆的“制造年月”。
你只需要用手机算一下,从生产日期到你提车的当天,时间间隔了多久。
行业里普遍的共识是,超过6个月的车,你就要特别小心了,完全有权利要求换一辆生产日期更近的新车,或者要求店家给出非常大的价格补偿。
不要轻易被“便宜几千块”的说法打动,因为车辆潜在的安全和性能问题,是几千块钱无法弥补的。
记住,检查出厂日期,是你作为消费者必须履行的权利,也是对你自己和家人安全负责的表现。
最后,还有一个几乎所有4S店都会使用的招数,那就是“捆绑保险”。
谈价格的时候,销售通常会告诉你:“哥/姐,我们给您的这个车价优惠,前提是第一年的保险必须在我们店里买。”很多人觉得,反正车险在哪儿都得买,在店里买还方便,省得自己跑了,于是就答应了。
可问题在于,你虽然在店里买了保险,但买的到底是什么,花了多少钱,可能要到最后拿到保单那一刻才看得清楚。
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保单里除了必须的交强险,以及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这三大主险之外,还被“贴心”地加上了一大堆你可能根本用不上的附加险种,比如给你的国产车上了个“进口玻璃单独破碎险”,或者在你已经有高额人身意外险的情况下,又给你加了个“驾乘人员意外险”。
这些附加险七七八八加起来,保费可能要多花好几千块。
为什么4S店如此热衷于让你在店里上保险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高额的返点佣金。
4S店作为保险公司的大宗客户,可以拿到非常高的销售提成,这个比例甚至可以达到保费的30%到40%。
也就是说,你花一万块买保险,4S店可能就赚了三四千块的利润,这比卖车本身赚钱快多了。
他们用车辆的价格优惠作为“鱼饵”,把你钓住,然后在保险这个环节上,通过捆绑销售和推荐高价套餐,把给你的优惠再悄悄地赚回来。
要破解这个套路,你需要在谈价的时候就掌握主动权。
你可以直接告诉销售,保险我可以自己选择在外面买,如果非要在店里买,那就请把所有险种的明细和对应的价格清清楚楚地列出来,我们一项一项地看,不需要的坚决不买。
更聰明一点的做法是,在去4S店之前,自己先用几家大的保险公司,比如人保、平安的官方手机应用,输入你看中的车型信息,自己在线算一下保费大概是多少。
这样一来,你心里就有了个底价,当4S店给你报价时,你就能立刻判断出价格是否虚高。
记住,根据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购买保险的渠道和产品,任何强制消费的行为都是不合理的。
买车是件高兴事,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和理性,多问一句,多看一眼,把所有口头承诺都变成白纸黑字,这样才能真正地保护好自己的钱包,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开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