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瞅,现在买车还得像抢春运火车票,动不动“订单破万”,说得好像明天再不下单,车都被别人抢光了,这世界变化快得让人有点跟不上节奏。难不成买个车,也变成当年抢智能手机“开盲盒”那么刺激了?你点开朋友圈、刷个短视频,清一色的车企发布会,横幅标语眼花缭乱,谁都说自己“销量冠军”“订单王者”,仿佛一夜之间全国老百姓都跑去定车去了。可你回头一查,9月头一个礼拜,实际销量也就那意思,根本拼不上前面吆喝的气势。感情这画风有点“虚火旺盛”,真要细抠,还得回到搬砖的实打实。
要说近两年车市营销那操作,怕是标准的“数字游戏”。自打订单这个词火了以后,套路也越来越野,动辄几小时几万台、十几万台,连行业内的老司机都得扶墙感叹:这车市太能整活!大家心里明白,其实订单和销量完全不是一码事。订单嘛,说白了就是你拉个单,网上点一勾,还没见到车、没交钱,一激动下单,一犹豫马上退订。那这些订单有多扎实,自己心里没点数吗?前几年某家车企真心实意地报了个没几百台,结果同行全是五位数,架不住面子挂不住,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你跟不上队伍,连炒作热度都捧不起来。随着车型越来越多,各家车企的数字比冲业绩还猛,网友统计过,之前企业官宣的订单加起来壮观到五千万台,要知道,去年全年中国汽车销量才两千多万台,这订单光说不练是哪家的神仙操作?
仔细一想,不就是车企们自我加戏么。这个大蛋糕谁不想多分一杯羹?尤其互联网营销这么卷,谁先打出“爆单”口号,谁就能在热搜上混个脸熟。但问题也出来了,订单再漂亮,销量死活上不去,那这剧本也太辣眼睛。有些企业自己的龙门阵吹得飞起,最后转身低价甩卖,营销团队辛苦干一年,奖金还不如卖二手车的挣得多。你说闹不闹心?
我们小时候,家里要买辆车,得攒多少年,都当传家宝供着。这东西不像买菜,纯冲动消费没几个,谁会因为看了个喜报说“这车火,赶紧定”转头就下单?不可否认,有人确实情绪上头,看着直播激情澎湃,点下预定按钮。可大部分人越来越理性,左算右量,网上逛遍论坛,关心的是口碑、配置、保养、价格,甚至连城市限行政策都要查个遍。谁还真的信这种“订单喜报”就能决定鸡毛蒜皮的大买卖?
而且现在车企也慌了,销量真要上不去,那只能上杀手锏,降价呗。去年新势力一个接一个“清库存”,价格跌得跟股市洗盘似的。大价钱请的营销公司,前期摆派头铺阵仗,最后还是得靠踏踏实实给福利才能啃下来单子,你说打的什么算盘。苦的是那些主打“限量抢购”的网红车型,订单是唬住了不少关注,真正去提车的还真没几个。路人甲微信问,“你定的那车提了吗?”路人乙摇头:“早就退了,后来一查更便宜,换牌子了。”这两句一来回,活生生演出个“营销击穿实底线”。
你说现在的汽车消费环境,哪有过去那种一锤定音?铺天盖地的订单神话,其实就和小品一样,抖的是包袱,真要落地,还得看买家给不给面子。更别提国内产能早就超过需求,家家都有自信新品“全新上市”,恨不得一天换个造型。可市场就那么大,你一个十万订单,他一个八万订单,难道大家都准备各买一辆当“看门狗”?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样的数字游戏到底骗了谁?商家玩的是短期热度,消费者买的是理性账单,一波激情下单刺激情绪,冷静下来全都想反悔。有人会说,这叫“自嗨式营销”,反正铺天盖地没准能多拉点关注。可你真要长期靠这个招数,就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玩大了难不成以后定个冰箱电视都能给你来个“十万订单”?别以为大家都傻,谁家存款不当回事?
其实,汽车作为“大家伙”,遇事要慎重,像选配手机都琢磨那么久,买车那得盘算多少回?真正买车的人是不会被几句“订单破万”喊话就晕了头,家里人还得开个小会,盘一圈:外观行不行,价格能不能再压一压,口碑有没有坑,售后方不方便。最后甚至还得忙活一圈维权帖,掂量清楚哪家质保靠谱才敢拿钱。光靠虚假繁荣撑起的光环,早晚有个破灭的时候。
往大了说,这背后也反映了咱们整个消费文化的转变。一方面大家信息渠道多了,见多识广,谁家小伎俩都能扒个八百遍;另一方面,车这个大件越来越拼硬实力,谁还真被一声订单号就交钱?嘚瑟一时靠噱头,能不能长红看硬本事。去年汽车新政的风还在刮,有政策加持,有科技迭代,消费者反而更懂甄别套路。想起一句老话,“谎言重复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有些营销手法,玩多了,大家都学聪明了。
这玩笑说开了,话题又绕回来,车企再能吹,老百姓的钱包才是硬道理。你说这订单神话还能撑几时?说不定哪天,就被“销量榜”啪啪打脸,人心里都明镜似的。你怎么看?你家买车会信那订单吗?欢迎评论区唠一唠,话说完,咱坐等下一个厂商出大新闻——要不,你赌他们还敢报下个百万订单么?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