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突然火了,车企急着要,材料厂订单先涨

得,又来了。

每隔一阵子,资本市场就得找个新玩具,不然那帮穿西装的兄弟们闲得慌。前阵子是AI,再往前是元宇宙,这回,轮到“固态电池”了。

一个产业峰会,不知道哪路神仙吹了声集结号,好家伙,一帮平时互相看不顺眼的电池厂、车企,突然就跟商量好似的,口径出奇地一致:2027年,兄弟们,固态电池的车,咱必须给它整出来!

你猜怎么着?

比他们还着急的,是那帮搞材料的。会还没开呢,几家龙头公司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订单悄悄往上涨,机构调研的电话比催债的都勤。

这画面,就特别像啥呢?像一群人在一个黑漆漆的屋子里摸索了半天,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我摸到门了!” 至于那是不是门,是通向天堂还是通向隔壁厕所,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疯了一样朝那个方向挤过去。

说实话,我看着这热闹劲儿,心里直犯嘀咕。固态电池这玩意儿,喊了多少年了?前几年你问专家,专家都跟你打太极,说“理论上可行,商业化道阻且长”。怎么一夜之间,这“道”就平了,“阻”就没了?

今天,咱就当一回拆台的,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这到底是技术革命的黎明,还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狂欢?

先说说这帮大佬们为啥突然不“纠结”了。

以前聊固态电池,那叫一个群魔乱舞。搞硫化物的说自己能量密度高,天下第一;搞氧化物的说自己稳定安全,谁用谁知道;还有搞聚合物的,说我最接近量产。大家在各自的山头上插着旗,谁也说服不了谁。车企和电池厂也懵圈,我该跟谁混?万一站错队,几十上百亿的产线投下去,不就成了废铜烂铁?

但这次峰会,怪就怪在这儿,大家好像不吵了,默认了一条路子:“氧化物+复合电解质”。

这名字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一种“妥协”。

纯粹的固态电池,就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性能完美,但脾气太怪,伺候不起。硫化物路线怕水怕空气,娇贵得像林黛玉;纯氧化物路线导电性又差点意思。而“氧化物+复合”这条路呢,它不是最完美的,但它最“接地气”。

有意思的是,它能兼容大部分现有的锂电池产线。

你品品这话里的味道。

对电池厂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用推倒重来,不用砸锅卖铁去建全新的工厂。稍微改一改,凑合凑合,就能把现在的产能利用起来。这哪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这分明是财务总监的选择。花小钱,办大事,讲一个新故事,股价还能往上窜一窜,何乐而不为?

再看需求端,那更是火烧眉毛了。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就是个修罗场。前几年大家比谁家屏幕大,后来比谁家冰箱彩电配得齐,现在全卷不动了,只能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续航和安全。

现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做到300Wh/kg基本就到头了,续航喊破天也就一千公里,还得是天气好、不开空调、脚下踩棉花那种开法。而且,你懂的,时不时还给你表演个“自燃助兴”。

车企的老总们愁得头发都快薅秃了。产品没新卖点,怎么忽悠……哦不,怎么吸引消费者掏钱?这时候,固态电池就像从天而降的“神药”。能量密度直接干到400Wh/kg以上,续航1200公里起步,怎么扎都不冒烟。这故事讲出去,得多性感?

所以,不是技术成熟推动了需求,而是下游的需求快要把上游的脖子掐断了。某家新势力直接跟材料厂签对赌协议,2027年你交不出货,就得赔钱。这已经不是“请你快点”,这是拿刀架在你脖子上了。

技术路线“妥协”了,下游需求“逼宫”了,这时候,最会闻腥味的资本自然就冲上来了。什么“十五五”专项补贴要倾斜,什么上半年融资额超去年全年……这些都是表象。

说白了,资本投的不是技术,投的是“共识”。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东西会涨的时候,它就真的会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

固态电池突然火了,车企急着要,材料厂订单先涨-有驾

好了,背景聊清楚了,现在该上正菜了。那五家提前拿到“船票”的材料公司,到底是什么成色?别听券商吹得天花乱坠,我用大白话给你翻译翻译,他们到底是在产业链里干嘛的。

这就好比一场淘金热,有人去挖金子,有人卖牛仔裤,有人开酒吧,大家都说自己能发财。

第一家,天奈科技。它是卖“铲子把手”的。

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得掺点固态电解质进去,问题是这俩哥们儿都不怎么导电,得加点“导电剂”在中间牵线搭桥。天奈做的碳纳米管,就是目前最高效的“红娘”。它的活儿很关键,没它不行。但说到底,它就是个配角。淘金热里卖铲子把手确实稳赚不赔,但你指望它挖出金矿,那有点想多了。它的优势是市场占有率高,下游都认它,但它的天花板也看得到,赚的是辛苦钱,是“配套费”。

第二家,容百科技。它是造“特种挖掘机”的。

固态电池要想能量密度高,就得用高镍正极材料。容百就是国内玩高镍的头号玩家。它不光卖高镍材料,还一步到位,直接把固态电解质给你预先掺好,做成“复合正极”成品。这活儿技术含量高,相当于给你一台调试好的、专门挖硬矿的特种挖掘机。这要是干成了,利润相当可观。风险在哪儿呢?这台挖掘机太精密了,万一哪个零件出问题,良品率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那它就只能停在仓库里生锈。

第三家,赣锋锂业。这是个狠角色,自己家有“矿山”,还顺带卖各种型号的“挖掘机”和“炸药”。

它既搞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的终极负极材料),又搞固态电解质,而且氧化物、硫化物两条路它都下注。这叫什么?这叫“我全都要”。它最大的底气是,上游的锂矿是自己的,原材料成本比谁都低。这就像打牌,你还在凑牌,人家直接印牌。它不光卖材料,还跟车企一起搞电池包,从头吃到尾。不过呢,摊子铺得太大,也容易扯着蛋。目前固态电池这块业务在它庞大的身躯里还只是个小不点,指望它短期内拉动整个公司业绩,有点难。

第四家,三环集团。它是给矿山修“基建”的。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很多是做成一片片的陶瓷片。三环集团就是做这个陶瓷片“底座”的。它本来是做电子陶瓷的,做这玩意儿属于降维打击,工艺成熟,成本控制得死死的。别人还在试着和泥烧砖,它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标准化的砖块了。这生意稳定,需求也刚性。但你也能看出来,它离金矿本身有点远,赚的是供应链上最稳当、但也最没想象力的那部分钱。

第五家,新宙邦。它是开“加油站”和“小卖部”的。

很多人以为固态电池里一滴液体都没有,其实不然。现在主流的“半固态”电池,还得加点特制的电解液。而且,各种粉末材料要粘合在一起,需要特殊的粘结剂。新宙邦就是提供这些“耗材”的。它的策略很聪明,我不管你们谁挖到了金子,反正你们干活总得喝水、吃饭、给机器加油吧?我把这些都包了。它的客户粘性强,生意好做,但技术壁垒相对没那么高,等淘金的人多了,路边开小卖部的也会多起来,到时候就得打价格战。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这五家公司,根本就不是一类选手。它们在固态电池这场盛宴里,各自抢占了不同的餐桌。

想博高赔率的,可能会去看容百和赣锋。一个赌“特种装备”能爆单,一个赌“全产业链通吃”。这俩要是赌对了,股价弹性最大。但赌错了,也可能摔得最惨。

想安稳收租的,可能会去看天奈和三环。一个卖“把手”,一个修“地基”,都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行业再怎么风起云涌,他们的订单都不会太差,当然也别指望一夜暴富。

而新宙邦,则是那个长线布局的玩家,赌的是“生态位”。只要淘金热不退,它的小卖部就能一直开下去。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泼盆冷水。别光看着贼吃肉,忘了贼挨打。这股热潮背后,藏着至少三个大坑。

第一,成本。现在吹得再牛,成本降不下来都是白搭。一套固态电池材料的成本比现在高出一大截,就算能量产,车企用不起,最后还不是一场空?这就像你发明了能飞的鞋子,但卖一百万一双,除了在发布会上秀一下,有啥用?

第二,技术路线。现在大家抱团走氧化物路线,是因为它“方便”。但万一哪天硫化物路线那个“林黛玉”突然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解决了稳定性问题,那所有押宝氧化物的玩家,前期投入可能都得打水漂。在技术没完全定型之前,没有什么路线是绝对安全的。

第三,产能。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一个概念火了,所有人一拥而上扩产能,最后呢?很可能在2027年,车还没量产几台,材料已经堆满了好几个仓库,然后就是惨烈的价格战,一地鸡毛。光伏和前几年的锂电材料,演过不止一次了。

所以,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

要我说,这波固态电池热,本质上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而是一场由焦虑驱动的“商业叙事”。车企需要新故事来刺激销量,资本需要新故事来炒作股价,材料厂则顺水推舟,把故事变成订单。大家一拍即合,共同导演了这场盛大的“提前庆祝”。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或者想掺和一脚的普通人来说,记住一点:别听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

样品送了几家?拿到订单了吗?产能真的落地了吗?成本到底降了多少?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远比峰会上那些激情澎湃的PPT来得可靠。

固态电池是未来,这点我信。但从“未来”走到“现在”,中间隔着的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是一片沼泽地,里面有金子,也有陷阱。

这场淘金热,有人会成为富翁,更多的人,可能只是贡献了一条牛仔裤的钱。

至于我嘛,我就先在这小酒馆里坐着,看着这帮淘金客们扑腾。等谁真挖出金子了,我再过去敬他一杯。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咱俩盘盘?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