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的一则消息可以说是炸开了锅,很多人都在传“北京以后不让燃油车跑网约车了”,这一下子让不少人心里犯了嘀咕。
那些开着燃油车,辛辛苦苦跑活儿的司机师傅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我的饭碗是不是要保不住了?”。
而咱们这些平时出门习惯打车的乘客,也开始琢磨,以后是不是只能坐电动车了?
这个话题的热度是噌噌地往上涨,大家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反转,发布这个消息的机构站出来道了歉,承认是自己没跟有关部门核实清楚,闹了个大乌龙。
虽然说这只是一场虚惊,但这事儿就像往平静的水面扔了颗石子,水面上的波纹却久久没有散去。
为什么呢?
因为这则假消息,恰好说中了我们很多人心里一直以来的一个感觉,那就是现在在街上打车,能打到燃油车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放眼望去,满大街跑的网约车,十辆里头有八九辆都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
不光是网约车,就连很多城市的出租车,也都换成了清一色的电动车。
这个变化,咱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特别是很多乘客都在抱怨,说坐新能源网约车体验不太好,感觉车子一顿一顿的,特别容易晕车,感觉还不如以前的燃油车坐着舒服。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新能源车能这么快地占领网约车市场?
这里面,肯定有国家政策鼓励的因素在。
咱们国家现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国家层面给了很多支持,比如买车有补贴、上牌更容易等等。
这就像是国家在下一盘大棋,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
但是,对于一个每天都要在路上跑十几个小时,靠着方向盘养家糊口的网约车司机来说,这些宏观的道理可能有点远,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一个最朴素、最实在的问题:怎么才能多挣点钱?
所以,司机们扎堆选择电动车,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就是一本经济账。
咱们可以简单地来算一算,这笔账一算,您就全明白了。
就拿一个网约车司机来说,一天跑个三百公里是很正常的。
如果他开的是一辆普通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就算比较省油的,按8升算,现在的油价动不动就突破八块钱一升,那他每跑一公里的成本大概就是六毛四。
三百公里跑下来,一天光油钱就得花掉将近两百块。
可要是换成开电动车呢?
现在电动车的百公里电耗,普遍在十五度电左右,就算不用家里便宜的谷时电,全都在外面的公共充电桩充电,一度电的费用平均下来也就一块多钱,咱们往高了算,就算一块五一度,那他每公里的成本也才两毛二分五。
同样跑三百公里,一天的电费也就六七十块钱。
您看,这一天下来,成本就差了一百多块钱。
一个月三十天,就能省下三四千块,一年下来,省出来的钱都够买一辆不错的二手车了。
更别提燃油车还需要定期换机油、换滤芯,保养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电动车的保养就简单多了,基本没啥要花钱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网约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
各大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特惠价”、“一口价”活动。
对乘客来说,打车是便宜了,但这份优惠的成本,最终还是落到了司机的肩上。
平台的抽成比例不低,每公里的单价又被压得很低,有时候遇上堵车,跑一单“一口价”甚至可能不赚钱。
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每一位司机都必须像一个精打细算的生意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降本增效”。
而作为成本里最大的一块支出,油费自然就成了第一个要被“革命”的对象。
所以说,不是司机师傅们主动抛弃了燃油车,而是实实在在的运营成本,逼得他们不得不去拥抱更经济的电动车。
这背后,没有那么多复杂的道理,就是一个个普通劳动者为了生活,做出的最理性的选择。
好了,司机师傅们的难处咱们理解了,但回过头来,作为花钱坐车的乘客,咱们的抱怨也一点都不过分。
很多人都说,一坐上某些电动网约车就感觉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司机开车一冲一冲的,感觉脚下没个准头,尤其是松开电门那一瞬间,车子猛地一顿,那种强烈的拖拽感,比急刹车还让人难受。
这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是开电动车的司机,技术普遍都比较差吗?
其实还真不是,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技术“太好”,太会省钱了,才导致了这种现象。
这背后的“罪魁祸首”,是电动车上一个叫做“动能回收”的功能。
用大白话讲,咱们开燃油车的时候,松开油门,车子会凭借惯性继续往前滑行一段距离,感觉很平顺。
而电动车为了尽可能地延长续航里程,就设计了一个“反向充电”的功能。
当你松开加速踏板(也就是俗称的“电门”)时,电机就不再消耗电能了,反而会利用车轮转动的惯性来发电,把这些动能转化成电能,再存回到电池里去。
这个过程,就会给车辆带来一个很明显的制动力,感觉就像有人在帮你轻轻踩刹车一样。
这个“动能回收”功能,一般都有好几个档位可以调节。
如果司机把它调到最强的模式,那么只要他一松开电门,你就会立刻感觉到车子被一股力量往后拽,速度骤降,顿挫感就特别强。
那司机师傅们为什么明知这样不舒服,还偏偏喜欢用这个强回收模式呢?
答案还是那个字:钱。
每一次强烈的拖拽,都意味着有更多的电能被回收到了电池里,意味着续航里程能多跑几公里,也就意味着他又可以省下几毛钱的充电费。
一天下来,司机可能要松开成百上千次电门,日积月累,这省下的电费可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您在车里感受到的那种“一顿一挫”,其实就是司机师傅在用最经济、最省钱的方式在开车。
他每一次精妙的“收电”操作,都在为自己的钱包做贡献,但代价却是乘客乘坐体验的下降。
这种体验上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成本和利润在背后博弈的结果。
包括我们经常讨论的,夏天为了省电不开空调的“空调之争”,或者为了省洗车钱而导致的“车内异味”问题,说白了,都是司机在平台低价和高成本的双重挤压下,为了维持生计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所以说来说去,这场所谓的“油电之争”,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驱动方式的车的较量,但往深里看,它其实是网约车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里,平台、司机和乘客三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真实写照。
平台想要的是市场和利润,用低价来吸引我们乘客;司机作为最基础的劳动者,想的是用最低的成本,赚取尽可能多的收入来养家;而我们乘客,则希望花最少的钱,享受到最快、最舒服的出行服务。
这三方的诉求,在现有的模式下,本身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要追求舒适平稳,司机的成本就会增加;要让司机多赚钱,打车的价格就得上涨;要平台多让利,它的财报数据就不好看。
因此,虽然北京禁止燃油网约车的消息是假的,但它所揭示出的网约车全面电动化的趋势,却是真实且不可逆转的。
这既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规律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我们真正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已经不是该用油车还是电车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全新的电动化出行时代,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平台能健康发展,让司机能有尊严地赚钱,也让我们乘客能有更舒心的乘坐体验。
这需要更智慧的平台规则,更人性化的行业管理,或许也需要我们作为消费者,对那些奔波在路上的司机师傅们,多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