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宏业
中国汽车的人才红利与市场智慧,正重塑全球汽车格局。
跨国车企的本土化变革迎来标志性突破:11月10日,前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将正式出任北京现代总经理。
这一任命不仅打破了北京现代23年以来由韩方派驻总经理的惯例,更成为北京现代“在中国 为中国 向全球"战略落地的鲜活注脚——本土领军人才开始执掌合资企业核心权柄,中国汽车工业的人才红利与市场智慧,正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打破23年惯例:一次"双向奔赴"的战略选择
北京现代的这次人事调整,本质上是市场倒逼与战略升级的必然结果。作为北汽集团与韩国现代各持股50%的合资企业,其组织架构长期遵循"韩方总经理、中方常任副总经理"的约定。但在新能源转型加速、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家曾创造"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行业神话的车企,亟需破解新时代下的发展困境。
李凤刚的脱颖而出,源于其在豪华品牌运营与本土化市场攻坚中积累的硬实力。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的他,拥有22年从业经历,从技术工程师到豪华品牌销售掌舵人,完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增长期与转型阵痛期。
2023年出任一汽奥迪销售执行副总经理期间,他在新能源车冲击与价格战双重压力下,带领品牌重回国产燃油豪华车市场份额第一,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经营能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李凤刚的"用户直连"创新实践。在汽车行业营销充斥流量噱头的当下,这位自我定位"i人营销官",放下身段走进镜头,打造出多个千万级播放量爆款视频,让豪华车的技术优势从"行业自嗨"变成"用户共鸣"。这种既能深耕体系根基,又能创新沟通模式的复合能力,正是当下的北京现代最迫切的需求。
打破常规的高效入职流程,既体现了现代中国求贤若渴的决心,也彰显了李凤刚对新赛道的信心。多家车企的争抢背书了其行业价值,而最终选择北京现代,对李凤刚而言,是离开舒适区后的全新历练,对北京现代来说,则是握住了重振主流地位的关键筹码。
智启2030:本土掌舵者遇上战略新蓝图
李凤刚的到任,恰好与北京现代"智启2030计划"形成战略同频。就在其任命公布前一个月,北京现代首款纯电SUV奕欧正式上市,其喊出"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的转型宣言,揭开了这家老牌合资车企的反攻序幕。
这份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为李凤刚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按照规划,北京现代将在六大领域全面发力:产品端坚持"油电并举",到2030年打造50万辆销售体系,分三阶段推出13款新能源产品;研发端强化本土协同,将研发周期缩短30%,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先的跨越;生态端已与宁德时代、大疆、地平线等本土科技企业建立合作,构建贴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技术生态圈;出口端则剑指2030年20万辆目标,形成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
如果说"智启2030计划"是北京现代的转型骨架,那么李凤刚的本土经验与用户思维,将为这个骨架注入血肉。
合资2.0时代:本土领导力成核心竞争力
从引进外籍"老师"到输出本土"领军者",这一角色转变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储备、技术实力与市场成熟度的全面提升。
李凤刚的上任,标志着合资车企正式进入"本土掌舵"的2.0时代。
过去二十余年,合资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引进与产能扩张,但在新能源、智能化的变革浪潮中,单纯的技术输出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本土化的产品创新、营销变革与生态构建,成为决定合资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事实上,这一趋势正在行业内形成共识。从李晖就任丰田中国总经理,段建军出任奔驰中国总经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挑起跨国公司大梁,意味着跨国车企正在逐步下放决策权,让最懂中国市场的人做决策。
这种转变不是对全球战略的否定,而是在全球框架下赋予本土团队更大的创新空间,实现"全球资源+本土智慧"的最优组合。
当然,北京现代需要的不仅是销量的回升,更是品牌形象的重塑与用户信任的重建。李凤刚所擅长的用户直连、体系敏捷化改造,能否在这家韩系合资企业中落地生根?如何平衡现代汽车的全球技术标准与中国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带领北京现代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差异化竞争?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考题。
23年前,北京现代用"现代速度"开启了合资车企的黄金时代;23年后,李凤刚的上任与"智启2030计划"的推进,正在书写合资2.0时代的新故事。
人汽结语:一场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成人礼”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品牌的较量,而是体系能力、本土创新与用户生态的综合比拼。
李凤刚与北京现代的携手,能否打破合资车企的转型魔咒,重塑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答案或许需要时间验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李凤刚的任命,远非一次简单的人事更迭,它更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成熟与质变:当跨国车企开始将中国管理者的经验反向输出至全球,这场双向奔赴已超越一时一事,成为“在中国、为全球”的下一个必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