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在网上都看到了这么一件事,就是比亚迪动真格的了,直接把好几个网络账号给告了,还放出话来,谁能提供有效线索,帮忙找到那些在背后恶意造谣抹黑的人,最高可以拿到500万的奖励。
这事一出来,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网上说几句坏话而已,至于搞得这么大阵仗吗?
花这么多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其实,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光关系到比亚迪一家企业,甚至关系到咱们整个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跟我们每个上网的人息息相关。
咱们先来把事情捋一捋。
比亚迪这次起诉了12个账号,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道法自然”这些,听着名字还挺有内涵的,但比亚迪方面说,这些账号长期发布不真实、甚至是恶意诋毁的信息。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吐槽或者提出批评建议了。
在如今的网络环境里,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灰色产业,很多人管它叫“网络黑公关”或者“网络水军”。
这些人可不是出于公义去发声,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利益。
他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手段五花八门。
比如说,找一张不知道哪里发生的车辆事故照片,用修图软件P上某个品牌的车标,然后编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说这车有“致命缺陷”,刹车失灵、电池自燃等等。
为了让故事看起来更真,他们还会伪装成“内部员工”或者“前工程师”的身份来爆料。
帖子发出去之后,再雇佣大量的水军账号去评论、转发,制造出一种群情激愤、受害者众多的假象。
这样一来,流量就有了,关注度就上来了,他们就能通过流量赚广告费。
还有更恶劣的,就是拿着这些所谓的“黑料”,去跟车企谈条件,进行敲诈勒索,你不给钱,我就继续黑你。
再或者,就是被竞争对手雇佣,专门用来攻击抹黑对手的产品,扰乱市场。
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巨大的。
您想想,汽车是什么?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除了房子之外最大的一笔开销,安全是大家最最关心的问题。
一条“刹车失"灵的谣言,哪怕是假的,只要传播开来,就会在很多人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这不仅仅是让车企少卖几辆车那么简单,它会严重损害一个品牌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投入几十上百亿研发资金才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形象。这种损失,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当这种抹黑行为变得有组织、有策划,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时候,企业选择用法律武器来反击,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口水仗,而是一场为了生存和声誉的保卫战。
那么,为什么比亚迪要拿出高达500万的巨额奖金来悬赏线索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和一种聪明的策略。最大的困难在于,网络是虚拟的,那些黑公关往往藏在屏幕后面,用的是假身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企业想要顺着网线把他们一个个揪出来,费时费力,取证难度极大,成本非常高。但是,悬赏就不一样了。这个办法,有点像发动了一场“人民战争”。它等于是在向全社会喊话:那些躲在暗处搞小动作的人,你们的身边人,你们团队的内部人,都有可能成为举报者。
500万的诱惑力有多大?这足以改变一个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了。在这种巨大的利益面前,那些黑公关团队的内部联盟可能就不那么牢固了。这就把车企被动挨打的局面,转变成了主动出击。这笔钱,不仅是为了抓到几个人,更重要的是一种震慑。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整个灰色产业链:我们有决心,也有实力跟你斗到底,你再想靠造谣来赚钱,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会不会成为别人领取巨额奖金的“投名状”。而且,这招确实管用。就在今年早些时候,比亚迪就公布过,他们根据收到的线索,已经奖励了8位举报人,金额从1万到10万不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一条极具价值的证据线索,让提供者曾先生直接拿到了100万的现金奖励。这说明,比亚迪的悬赏不是说说而已,是真金白银地在兑现承诺。
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点,就会发现,面临这种困境的,绝不仅仅是比亚迪一家。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国产新能源车企,包括蔚来、理想、小鹏、长城、吉利旗下的极氪等等,都曾公开表示遭遇过有组织的恶意攻击,并且也都采取了类似的法律手段和悬赏措施来反击。为什么偏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呢?原因其实很让人提气,那就是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太快、太好了。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在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很多核心技术领域,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追赶者,变成了现在的领跑者。这种飞速的崛起,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感到了压力,一些想赚快钱的投机分子也看到了“商机”。他们自己造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想用这种最低劣的手段,把跑在前面的拉下来。所以,车企们的集体反击,表面上看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他们也是在共同守护我们国家汽车工业这来之不易的崛起成果。
这场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也正好契合了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清朗”行动,目的就是要净化网络空间,打击网络暴力和谣言。企业拿起法律武器,是在为自己正名,也是在为营造一个更健康、更真实的网络环境出一份力。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每一个普通的网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理性和辨别能力是多么重要。看到那些夸张、煽动性的信息时,不妨先冷静一下,想一想它的来源可靠吗?有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要轻易被情绪带动,更不要随手转发,因为我们的每一次点击和转发,都可能在无意中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绝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我们支持理性的批评和监督,这是促进行业进步的动力,但我们坚决反对毫无底线的造谣和中伤。这场车企与“网络黑公关”之间的较量,其实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的较量,它的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网络世界的生态,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能拥有一个怎样清朗的舆论环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