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检测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是连接电网与车辆的核心环节,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员、车辆及电网设备的安全,检测需围绕 “防电击、防过热、防故障连锁反应” 展开,核心依据为 GB/T 18487.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等国家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关键维度: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检测-有驾

首先是电气安全检测,这是基础防护核心。

一是绝缘电阻测试,针对充电系统高压回路(如车载充电机 OBC、高压线束、充电接口),采用高压兆欧表测量其对车身接地端的绝缘电阻,常温下需满足 “每千伏工作电压对应绝缘电阻≥1MΩ”,避免高压漏电引发电击;

二是接地连续性检测,重点检查充电枪接地端子、电缆接地芯线与车辆接地端的导通性,接地接触电阻需≤0.1Ω,防止接地失效导致外壳带电;

三是耐电压测试,模拟过电压场景,对高压部件施加 1.5 倍额定电压(或国标规定的特定电压,如直流系统常为 1000V+2 倍额定电压)的交流或直流电压,持续 1min 无击穿、闪络,验证绝缘层抗过压能力。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检测-有驾

其次是连接部件安全检测,聚焦充电接口与电缆的可靠性。机械性能上,需测试充电枪插拔耐久性(国标要求≥10000 次插拔后仍正常工作)、接口防误插设计(通过专用防误插结构或极性设计,避免交流与直流接口错插),以及接口的机械强度(如承受 500N 轴向拉力不损坏);防护等级检测是关键,充电枪、车载充电接口需达到 IP54 及以上(户外使用场景需 IP67),通过淋水、防尘试验,确保雨水、灰尘不侵入内部导致短路;温升测试则在满载充电状态下,监测充电枪接触件、电缆铜芯的温度,要求最高温升不超过国标限值(如铜材质接触件温升≤50K),防止接触不良过热引发火灾。

再者是功能安全与保护机制检测,保障系统故障时的连锁防护。充电握手与通信协议测试是前提,验证车辆与充电桩通过 CAN 或 PLC 通信时,能否准确交互充电电压、电流、SOC(剩余电量)等参数,通信中断时需在 100ms 内停止充电,避免参数不匹配导致过流;过流、过压保护测试需模拟异常场景,如充电桩输出电流超车辆额定值、电池单体电压超上限,检测系统是否能触发 OBC 或 BMS(电池管理系统)的保护机制,100ms 内切断充电回路;急停功能测试则需验证急停按钮被触发时,系统能否快速切断高压电源,且故障解除前无法重启充电。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检测-有驾

此外,环境适应性与电磁兼容(EMC)检测不可忽视。环境测试涵盖高低温(-30℃~55℃)、湿热循环(40℃、95% 相对湿度)、振动冲击(模拟车辆行驶振动或充电枪意外掉落),确保极端环境下绝缘性能、机械结构不失效;EMC 测试需控制系统电磁干扰,一方面测辐射发射(RE)与传导发射(CE),避免充电时产生的电磁信号干扰车载导航、自动驾驶等设备,另一方面测抗干扰能力(EMS),如承受 ±8kV 静电放电、4kV 浪涌冲击后,系统仍能正常工作,不出现误触发保护或故障。

最后,BMS 协同检测是充电安全的关键闭环。需模拟不同电池状态(如 SOC 0%~100%、单体电压不均衡、电池温度超 45℃),验证 BMS 能否实时向充电系统发送 “允许充电 / 停止充电” 信号,当检测到电池过温、过充风险时,能否强制切断充电,避免电池热失控。

企业需按国标要求建立自行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上述检测,保存原始数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则需依据标准出具合规报告,确保传导充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从源头规避充电事故风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