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发布会吗?话筒还没焐热,空气里已经弥漫着火药味。北京现代的周斌一开口,就是直接把“友商”揉在了语气里,32个字像一串子弹,“剑走偏锋、遥遥领先、文字游戏、订单注水、销量内卷”一一扫射。没有一点点修饰,更没有一丝犹豫。行业互怼的氛围倒算不上稀罕,但在发布会现场这种高光时刻,直接开喷,确实让人体验到了什么叫做营销的极限操作。别说坐在下面的嘉宾,连在屏幕前看直播的我,都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硝烟的车企斗兽场。这么直白,按理说应该酣畅淋漓,但实际效果却有点像给自己挖了个小坑——新闻热度有了,主角的崭新产品反倒被人遗忘在一边。
喷了半天,主角消失了。北京现代EO羿欧,这车的身世其实不复杂。全新纯电平台出身,高通8295芯片、27英寸大屏、L2辅助驾驶、800V快充,这些参数堆出来,性价比是真的不虚——把丰田铂智3X、日产N7、甚至不少自主品牌都拉进了“侦查范围”。官方定价11.98万起,硬件堆料诚意算得上满格。甚至还背靠现代汽车集团和北汽集团双双加注的80亿“续命钱”,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孤注一掷。
有点像一个被困在角落的拳击手,终于等到加大训练的机会,结果一出场先干对手几句狠话,自己最新的拳法反而没人记得。这种反常的场面,不知道是自信还是破罐子破摔,只能说,汽车营销人有时候活得比刑侦现场还刺激。
说回来,产品力其实没得挑剔,尴尬的只是时间。EO羿欧这台车的海外同门现代Ioniq 5,早在四年前就在全球上市,为品牌打下了新能源技术的底子。那时候中国市场新能源还没到大爆炸的阶段,北京现代却按了暂停键,让自己在最好的窗口期失了先机。然后国内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新能源赛道风云突变,这台集合了现代家底的纯电平台,直到现在才姗姗来迟——不同的是,市场早已不同,不再只是技术比拼,更是渠道、品牌心智、市场惯性的较量。
销量,现实得很。北京现代的曲线像电影里的心电图,从2020年的50.2万辆跌到2024年15.4万辆,目标是死守10万辆。自己算年销量的时候,估计财务部都得踩着点放缓心跳,生怕多迈一步就滑进深渊。出口市场成了救命稻草——2025年目标是8万台海外出口。说出去也不算丢人,在全球现代(含起亚)可是三足鼎立,2024年全球723万辆,第三把交椅。但国内牌桌上,却一直被“新能源本土军团”按着摩擦。能出口就出口,多挣钱补家,谁给的钱都不是脏钱,这大概是现在这家合资公司最现实的算盘。
这就是行业黑色幽默:在中国市场里掀不起浪,只能扛着“全球销量第三”的金字招牌去海外博一番。这几年,国内车企卷销售、卷技术、卷价格,有时候卷到我都怀疑是不是该把购车合同交给公安局立案侦查。价格拼到没底,参数堆到越级,三年五百变……突然出现一家本该以技术和全球优势为傲的大型合资品牌,反而成了一个出口代工厂。正义发声和无能狂怒,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隔。
营销,成了唯一的武器。周斌负责群嘲,吴周涛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一个人站在视频号里,韩语讲解自家新车。语言的自信,大概跟销量走的路线差不多。可在中国市场能不能奏效?多半得让人打一问号。营销的“剑走偏锋”,有时只能搏得一时眼球,很难补上产品和品牌间的裂痕。这就像现在不少车企疯狂上直播、玩段子、蹭热点,以为一夜暴富,也未必知道自己在冒啥险。汽车这行,钱是大钱,套路也是大套路,但眼球围观起来,消费者还是要落袋为安。
回头看欧洲、日本、韩国,合资品牌在各自老家都有稳固阵地。来到中国,现代这样的“落地四年才正面上场”的策略,说稳也稳,说稳不住也真稳不住。新能源转型迟钝,营销自觉补救——假如四年前就引进Ioniq系列,戏码也许是另一个样子。现在这场发布会预示着什么?是“背水一战”的信号?还是一次无力反击的自我注解?
职业病说一句,品牌力和市场惯性,不是嘴皮子能解决的问题。EO羿欧拼得是产品力,是平台、是硬件,但真正能走多远,还是得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营销的路,也许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叫好又叫座,要么自鸣得意成独角戏。自家员工满腔热情,结果客户一脸冷漠,这种画面我见得太多了。
到头来,北京现代这番操作,说是孤注一掷也好,“朋克营销”也罢,现实就是试错成本很高。现在汽车行业已变成了“只许进,不许退”的大逃杀,营销那点巧劲,只有产品有硬实力时才显得有趣。否则,开喷只能收割一点短期流量,但要卖车,还是得脚踏实地。
你站在今天的市场里,会被营销的“剑走偏锋”吸引,还是老实看看产品力的“硅基堆砌”?EO羿欧的命运,究竟会不会成为那些被人遗忘的“高喊型产品”?别光看品牌背后的股东会有多焦虑,市场的选择才最值得盘算。
这场发布会,不妨权当一次车企圈的推理现场。只不过,没有案情,只有“销量”。你觉得,营销和产品之间,谁才是决定车企生死的最后一张底牌?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