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天眼查显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一则开庭公告,原告为张某,案由为产品责任纠纷,该案定于10月14日在仙居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这则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大量关注。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网络上充斥着对华为、奇瑞乃至智界车主的嘲讽,甚至有人直言“买这个品牌的人不值得同情”。
在这些评论者的口中,似乎购买智界汽车成了一种原罪。这种论调,不禁让人深思:在不了解事实全貌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资格对他人选择品头论足?
华为与奇瑞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备受瞩目,却也波折不断。双方联合打造的智界品牌定位于高端智能汽车,但合作过程中屡传不和谐声音。业界一直有传言称奇瑞与华为合作不顺利、未能保障智界产能。
更让消费者担忧的是,奇瑞一度被指在资源分配上偏向自家品牌星途星纪元,影响了智界S7的初始交付表现。
今年7月,一场直播风波更是将双方的合作矛盾暴露在公众面前。奇瑞利用智界品牌的官方微信账号进行了一场关于其旗下中低端车型风云A9L的直播发布会,引发智界用户强烈不满。
许多网友批评奇瑞“吃相难看”,认为其借助智界这一高端品牌的影响力,为自家低价产品引流。
直播在短时间内被紧急叫停。智界产品总监海蓝天在五分钟内连发两条道歉声明,表示将加强账号管理,并承诺今后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数据或许最能说明问题。智界品牌在2024年12月销量达到17736辆的巅峰,但今年以来销量大幅下滑——4月跌至4461辆,6月更是下滑至2459辆,创下多月新低。
对于一位花费三十多万购买智界的车主来说,这种局面令人忧心。一位智界车主在海蓝天的贴文下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花三十多万买智界,可不是冲着奇瑞品牌的,三十多万我买BBA不好吗?”
不少智界车主甚至喊出了“扣标”的口号,称要把智界车辆车尾的“奇瑞汽车”扣掉,换上“鸿蒙智行”。这种看似冲动的行为背后,是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焦虑。
面对即将开庭的产品责任纠纷案,我们应当保持理性态度。
这起诉讼发生在华为与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智界S7交付风波一年多后,此前该车型曾因延迟交付和质量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产品责任纠纷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需要等待法院开庭审理后才能知晓细节。在这之前,任何对产品质量的武断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
回看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此前的表态:“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也与华为争论过,但是最后发现,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所以我们现在的原则是:有分歧的时候听华为的,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奇瑞的。”
如今,这番表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恰恰说明了造车合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在案件开庭前,没有人知道产品责任纠纷的真相究竟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在事实未明前就嘲笑智界车主的人,并不比他们眼中的“盲目支持者”更清醒。
无论是华为、奇瑞还是智界车主,都在探索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道路上跋涉。这条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养分。
对于这起产品责任纠纷案,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待法律给出公正的裁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