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低谷接盘,本地化换来巨额回报

吉利当年花18亿美元把沃尔沃拿下,十五年后的今天,到底赚了多少?这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别说普通人,业界专家当初可能也不敢太乐观。毕竟在那年头,欧洲汽车工业像不可动摇的铁壁,吉利一个中国企业,杀过去收购久负盛名的瑞典品牌沃尔沃,很多人只觉得是“蛇吞象”,顶多也就是博个新闻头条,结果到底咋样,谁都心里没底。

要说收购的时机,真的是逮住了低谷里的机会。我们得回到2008、2009年金融危机那阵儿。底特律轰塌,通用、克莱斯勒破产,福特也慌了手脚。福特这时候捡着啥都想卖,甩包袱甩得飞快。沃尔沃这么多年年年亏钱,已经成了烫手山芋,急着找下家。可惜欧美车企大多避而远之,没人愿意碰这个包袱。吉利呢,当时还只是个“国产小车”,年净利润才12亿人民币,跟福特、奔驰比起来简直是小孩提刀进菜市场,有点胆大。

但李书福思路不一样。他看到的不是连年折价的负担,而是沃尔沃背后的技术底蕴和品牌光环。你别看大众眼里吉利是“山寨小厂”,沃尔沃其实是真有两把刷子。福特和沃尔沃这些年砸下去不知道多少亿美元,安全、底盘、环保这些专利都是实打实的“硬货”。18亿美元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但看在技术和品牌上,李书福觉得太划算。

是不是“捡漏”?其实这是个“用极低成本买到高附加值”的赌局。可这局,很多人没敢下。为什么吉利敢拼?简单,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全球第一,国内轿车、小SUV一天一个新花样,行业景气指数拉满,正是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的大好机会。国内鼓励“走出去”,谁拿到头部欧洲品牌的钥匙,不但拿到技术,还能带回市场口碑。这比自己琢磨十年技术要快得多。打个比方,就是别人家有现成菜谱,你干嘛还非要自己熬一锅汤?

实际收购过程也挺紧张,吉利东拼西凑,甚至还得找福特借钱——这外边看着光鲜,实际上是真不容易。但收了沃尔沃以后,吉利第一步不是全盘接管,人家让沃尔沃“放虎归山”,继续原班人马,研发中心还开到欧洲。有什么用呢?技术先消化变成自己的,其次让欧洲人继续操持品牌,外界评价不会觉得是“被中国小厂搞砸了”,反而觉得有点底蕴和坚守产品力。

本地化这一步,吉利是第二步妙棋。直接把沃尔沃带到中国,在成都、大庆建厂,成本立刻就下来了,售价亲民了很多。以前沃尔沃在中国很“高冷”,价格死贵,一少量富人买得起。国产之后,价格下探,产品线铺开,安全、设计都保留,形象没降级,但门槛却低了。那几年中国中产阶级快速膨胀,大家都想着“安全”、“有品位”——沃尔沃就正中了这一枪。这步真正让沃尔沃销量起来,中国市场后来干脆成了沃尔沃全球复兴的“顶梁柱”。

很多人只看到华丽数据,没注意“反向赋能”这事。吉利把沃尔沃技术带回国内,用在自己身上,短短几年测试混动、环保,甚至智能驾驶都搞出来,还顺势孵化了领克、极氪这些自主高端品牌。你以前是低价车,现在变成技术型选手,身份直接变了个样。这种升级,在中国车企里其实很少见,因为你单靠研发,很难突破,但借力打力,效率直接翻倍。这不就像是玩游戏直接买了“金手指”?

财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0年买了沃尔沃,接下来十年从2014到2024,累积净利润126亿美元,是当初成本的7倍。你问吉利到底是不是“赚了”?我觉得“巨赚”。不仅卖车赚了钱,关键是品牌市值暴涨,沃尔沃2021年上市后,吉利持股市值翻了10倍有余,那是资本市场的巨额回报。

但钱是一方面,最核心的还是那种产业升级。吉利以前被别人管着,看不起,小作坊一样。收了沃尔沃这事一成,说白了就是“身份跃迁”——人家以后看吉利不是小厂,而是手握豪华品牌的巨头。你一开头就能跟奔驰宝马肩并肩,在全世界发布会都能抬头挺胸。吉利还趁机买了路特斯、宝腾这些国际品牌,成了“跨国控股公司”。实际上,现在的吉利,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出海”最成功的样本之一。

吉利收购沃尔沃,低谷接盘,本地化换来巨额回报-有驾
吉利收购沃尔沃,低谷接盘,本地化换来巨额回报-有驾
吉利收购沃尔沃,低谷接盘,本地化换来巨额回报-有驾

你说十五年前这笔“冒险买卖”,到底是不是值?这事儿放今天再看,只有一个答案:值。而且值大了。沃尔沃靠中国市场复活,不仅没倒,还再度烧出了全球销量巅峰。吉利则彻底告别了“低价车”的套路,专门玩技术、玩高端的品牌路线。两边其实都赚到了,互补得漂亮,是真双赢。

有人可能说,“18亿美元是不是早就赚回来,没啥新鲜的”。问题是,这种长线收益,不只是账面上的利润。中国车企很多都想学吉利,也都尝试海外并购,但能像吉利这种敢赌、善整合又能本地化的,少之又少。反而近期一些大厂花很多钱收购海外品牌,结果价格涨了、管理混乱,反而亏了。吉利这套“先抓技术,再扩市场,再打品牌”,教科书级别。你让别人去抄,能抄下来吗?难。

除了财务赚到,吉利这事背后的启示其实更值得琢磨。产业升级不是靠钱砸就行,还得有长远策略,有产业理解,有“慢火炖粥”的耐心和“关键节点下注”的胆识。很多中国公司有钱但没策略,有技术但没资源,最后还是原地踏步,被外资企业卡着脖子。吉利这步正好借全球危机买到最好品牌,借国内市场实现最好销售,借技术力量完成产业升级,整个过程没有短板,事后来看,是“偶遇天时”,其实是提前布局的结果。

我也在想,十五年后今天,中国汽车市场跟全球已经变成“三足鼎立”。以吉利、比亚迪、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不只是产销量发力,技术和形象也都过了“国际线”。而吉利的崛起则印证,一个企业只要抓住危机下的机会,敢冒险、会整合,最后绝对不是被动挨打的小厂,而是能改写行业格局的主角。十五年前,谁会想到吉利能走到今天?而今回头看,那18亿美元不光是买了沃尔沃,也是买了自己未来的“门票”。

吉利收购沃尔沃,低谷接盘,本地化换来巨额回报-有驾

所以,现在要是问还值不值?我觉得吉利不仅仅是赚了钱,更是赚了“身价”,赚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这个世界,永远记得那些“敢在风口下踢门”的玩家,那些“看见别人都怕,却敢第一个上桌”的人。收沃尔沃,就是那样一个在危机中赌未来的选择。赢了钱,也赢了行业,也给后来所有中国企业一个了不起的参考模板。

那到底是赚了多少?不仅仅是账面上的利润,更是十五年产业升级的全部红利,还有后面几十年中国车企在全球的地位和信心。这事现在看是神来之笔,但归根结底,是敢躲不开盲点的勇气和耐心,才让一代中国品牌变成国际巨头。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