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你三思后行别再犯错

最近汽车圈有个事儿挺炸眼的,新势力车企蔚来的财报一出来,大家都炸锅了。单季度净亏损达到60亿!你没看错,是60亿。这规模,真不是谁都亏得起的。不少人一脸懵逼,啥意思?车不是卖得还挺好的吗?怎么亏成这样?更夸张的是,还有人说蔚来的亏损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亿,而且未来可能还要继续烧钱。

这听起来是不是挺离谱的?一个卖车的企业,车卖得不差,品牌调性也高,用户口碑也算在线,结果就这么亏。如果不知道内情,谁看了这数字都得摇头:这不挺“危险”的吗?这还能撑多久?

别急,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光看表面数字。得一步步捋一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销售情况。这几年,蔚来的销量确实还算稳。2023年上半年,它的交付量已经突破了6万辆。虽然增速没以前那么夸张,但在如今新能源车竞争这么激烈、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的大环境下,能有这成绩不算差。更何况它定位是高端市场,车均价比拼性价比的“平价战神”比亚迪高多了。所以,从销量来说,蔚来不算垫底选手,甚至可以说卖得还挺体面。

再看营收,蔚来的季度营收大概在100亿左右。听上去也不算差吧?大几十亿进账呢。但问题来了,净亏损60亿,这是什么意思?赚的钱不够花?花的比赚的多一倍?确实是这样。数字背后藏着一个关键问题——成本。

蔚来的毛利率在2023年已经降到了个位数,甚至有个季度直接是负的。也就是说,它卖车每卖一辆就亏一点。这事儿在车企里其实不算罕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公司都经历过,但问题是,蔚来的亏损幅度有点把人吓住了。

那它为啥毛利这么低?拆开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制造成本高;二是研发投入重。

先说制造成本。蔚来的车,本身就是靠豪华路线打的市场,整个配置、设计、用料都偏高端。你去看它的用户群体就知道,很多车主都是冲着“高品质”和“高级感”去买的。电动车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则:配置高、堆料多,成本肯定压不下来。再加上最近锂电池材料的价格波动,整个供应链成本也水涨船高。你说它能不亏吗?做个对比,特斯拉的Model 3敢打降价战,因为它的成本控制能力太强了,这点蔚来确实还差不少。

劝你三思后行别再犯错-有驾

再看研发投入。蔚来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很猛,2022年花了超百亿,2023年光上半年就接近60亿。这数字在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里是顶级的了。有网友调侃,说蔚来的研发花得比卖车赚的还快。听着夸张,但背后其实是蔚来在为长期竞争做布局。比如它在做电池技术、换电站、智能座舱系统这些直接拉长战线的大项目,短期内确实见不到明显的回报,但这些东西基本都是未来市场博弈的关键点。也就是说,这些钱花得看似“无底洞”,但并不是为了乱烧,而是为后面拼命占坑。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只有蔚来亏。国内那些新能源新势力,哪个不是靠烧钱活着的?小鹏、理想、哪吒、零跑都还在亏,只不过亏得多少有点区别罢了。小鹏2023年上半年也是亏了几十亿,理想亏得少一点,但它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没蔚来那么猛。再看国外,特斯拉最开始也亏了好多年,几百亿的窟窿填了好久,直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才逐渐变成盈利状态。所以,新势力们亏损的事,行业里已经见怪不怪了。

那重点来了——蔚来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我觉得得分两面看。

一方面,它花钱的地方确实挺“重”的。比如砸钱建换电站,这个模式一开始就有人质疑是不是划算。因为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和后续运营压力都很大,而换电这个模式的普及率目前还不算高,短期回报慢。但蔚来认准了这条路,就一直在坚持,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未来的独特竞争力。再比如在研发上,它几乎是“敢赔着砸”的节奏,什么智能化、电池、自动驾驶全都在投,结果就是账面亏损被放大。

但另一方面,这种“烧钱”其实也算是一种战略性亏损。蔚来的目标是抢时间和市场份额,它赌的是未来新能源行业格局定型之后,高端市场能有一席之地。现在亏,是为了后续能活得好——至少这是它的逻辑。换句话说,蔚来这种玩法有点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短期看着挺吓人的,但最终结果得看它能不能熬到盈利那天。

所以,这事儿拆开看,表面上“很危险”的亏损数字,其实更多是阶段性现象。关键在于它接下来能不能控制住成本,规模化效应能不能兑现。目前来看,蔚来的品牌力和用户粘性都还不错,路子也算清晰,但新能源车市场变化太快了,竞争压力也大,谁都不敢打包票说它一定能“熬出头”。

最后总结一句:别被单纯的亏损数字吓到。汽车是个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这块,烧钱是常态。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公司在亏损的背后,是有章法地“抓机会”,还是纯粹没路可走了。蔚来虽然看着亏,但它的动作和布局其实是有逻辑的。接下来要盯的,是它能不能跑赢这一圈,别被后来者追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