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刚传出固态电池核心技术有了突破,立马让我想到那几家日韩车企这阵子心情铁定不怎么舒服。你想啊,原本他们在新能源市场上掰手腕的底牌之一就是固态电池,好像多牛逼的武器,国产还远远没到那个阶段。结果现在我们中科院这步棋走得太快了,有点抢跑的意思。去年底我还和一个朋友约饭,他是搞供应链的,说日韩厂商去年一季度在固态电池上的投入比国内高出不止10%,当时他还挺看好他们的技术积累,觉得咱们有跟上的份,但现在得重新盘算。
说实话,固态电池这事儿我也不能说太绝对。它不是马上就能量产,也不是一蹴而就。但是,中国这边的布局和节奏,的确超出不少人的预期。供应链上的博弈,有点像打牌,你手里牌再好,也得看下一家怎么出牌。我们这边研发和生产像走钢丝,一边在突破材料界面稳定性,一边拼成本和产线适配,才能做到量产不踩雷。日韩那边最早研究全固态好几年了,专利堆积得跟山似得——对,我这话有点大,专利多不代表技术落地快,但确实说明他们把固态电池当作国家战略资源去了。
我翻了下杂志笔记,发现从2019年开始,中国在半固态电池量产这条路子上走得挺稳。没那么激进,但至少投入持续。而且你想象一下,无人机、机器人这些产品的普及,给半固态电池提供了试验场,不断积累工艺和数据,这是日韩目前还没有的优势。固态电池的量产很难靠单点突破,而是得靠多产业协同堆积经验,这点我朋友那个做供应链的也在提醒我。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只是局部好消息,但正是因为这些小田地扎实了,中国固态电池的商业落地才更有底气。
说到价格,咱们可以做个粗糙心算。一块固态电池的成本,早期算下来至少高出锂电池30%-50%,这对车企来说压力山大。但如果像无人机等小型应用场景能规模化下来,成本有望下降至少20%,甚至更多——这里是我的个人猜测,样本不多,大家凑合听。至于新能源车主,尤其中高端车型那个的保值率,目前看全固态电池版本上市之后,理论上能提升10%左右的溢价潜力,不然消费者也不会这么期待续航更长、安全更高的电池配置吧。
说回我刚才的朋友(卖车的),他前几天跟我抱怨:这固态电池虽说技术好,可现在车价跟涨别提了,顾客心理还真没那么容易接受,毕竟买车是一桩大事。确实如此,越是新技术,越要让用户尝到实甜才放心。还是得靠供应链的稳,研发的可靠,产品的适用性强,再慢慢释放信任红利。
还记得之前谈某日系品牌电动车,我说它续航里程够用,但充电速度和温度适应性经常被用户吐槽。其实这也离不开电池技术的局限,所以固态电池的介入,理论上能解决不少急躁问题。虽然技术难题还不少,比如接触界面不稳定,循环寿命尚需提升,这部分研发周期可能比想象中长,但现在的突破意味着方向是对的。
半年前我在工厂背后见到一线工人随手拆开一块电池芯,看样子精细得跟工艺品似的,他们调侃:这东西要是坏了,不是修,是换新的。一听我就能感受到技术边界和维修成本的拉锯战。相比之下,若真能实现固态电池的耐久稳定,维修链路会简化一大半,这对用户和车企都是好消息。
咱先不说太远,成规模的全固态电池量产,估计最快三四年内得慢慢来,别被一时的科技突破冲昏头。现在行业那个节奏,一刀切说某家领先还太早,现场有些事没那么理想,技术转化环节很复杂,牵涉不少供应商和制造环节,但这不妨碍我们看到趋势,毕竟连老牌日系车企都开始重组团队,才是说明形势有变。
多年前我还记得跟修理工小李聊天,他半开玩笑地说:电池坏了,修不好就扔猛抢新货,搞得咱这服务也得升级。这小情节其实透露出了新能源汽车售后的一部分现实压力。未来固态电池若真普及,估计能减缓这波复杂度。你觉得呢,是不是挺值得期待?
其实除了技术,日韩车企的慌还有背后一点是市场心理:很多海外买家原本盼着固态电池先实现商业化,从而借机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但这局面没打成,小厂合纵连横,资本流向也变了。说不定,下一波新能源竞争,不只是技术比拼,而是供应链灵活性和市场应变能力的比拼。那你怎么看,这波中国在固态电池上冲击日韩,能走多远?(这段先按下不表)
就像玩扑克,牌看似差不多,每一步怎么打才是关键。你在新能源时代最关注的那个电池变量会是技术领先?还是成本和市场适应?技术再牛,少了落地和用户认可,一切都靠不住。
从用户角度出发,你会愿意为固态电池的那些未知风险多花几万块钱吗?还是宁愿等下一代更成熟?这也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疑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