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自燃,冷却液成“定时炸弹”?车企召回成本惊人,车主如何维权?
最近,一辆新能源MPV自燃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广泛关注。随后,该品牌宣布召回1万余辆该车型,引发了大家对新能源车冷却液的讨论。这看似不起眼的“小零配件”竟然成了安全隐患,让人不禁感叹新能源车,真不是闹着玩的!
厂家回应称,此次起火事故是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腐蚀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铝板,最终引发电池热失控。简单来说,就是冷却液把铝板锈穿了,电池就着火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召回成本高达数十亿,对车企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然而,厂家敢于大方召回,不计成本消除隐患,这本身就是对车主负责的表现。在众多车企拼配置、比续航、搞舒适的大环境下,这种安全担当值得点赞。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冷却液会成为安全隐患呢?原来,新能源车对冷却液的要求更高,而冷却液通常由车企从外部第三方供应商采购。这次事件提醒我们,新能源车企在推出车型时要严格测试,避免疏漏。
那么,车主如何维权呢?首先,车主可以要求厂家提供详细的召回原因和解决方案。如果厂家拒绝召回或解决方案不合理,车主可以收集证据,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起诉厂家。
此外,车主还可以关注冷却液的品质。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选择知名品牌和有良好口碑的车型,尽量避免购买冷门车型。同时,定期检查车辆,确保冷却液品质。
总之,新能源车自燃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车企要重视安全问题,车主也要提高警惕,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这样,新能源车才能健康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吃瓜群众突然悟了新能源车,安全才是硬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