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华为的合作,说起来是有点“晚了一步”的意思。要知道,比亚迪早年可是给华为做过手机代工的,生产线上的工人说不定都摸过华为手机的壳子。可等到华为把鸿蒙智能驾驶系统玩出花样,满世界找车企合作的时候,最先搭上线的却是北汽和东风小康——这两家当时在汽车圈存在感不算高的企业,愣是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
那时候华为的鸿蒙智驾刚出炉,像个刚下厨房的新手,菜谱还没捂热乎,就急着给车企递菜单。可多数车企要么觉得“我自己能行”,要么担心“这技术靠不靠谱”,只有北汽和东风小康咬咬牙,先把合作签了。结果呢?赛力斯就这么冒出来了。问界一上市,销量蹭蹭往上蹿,从默默无闻直接杀进一线车企圈,把“华为赋能”四个字刻进了车屁股上。
再看其他跟着华为混的车企,北汽的享界、奇瑞的智界、上汽的尚界、江淮的尊界,一个个都跟约好了似的冒头。现在再看华为的鸿蒙智驾,那真是甩开同行一大截,合作车企跟着吃肉喝汤,技术口碑也跟着涨。
要说比亚迪,那可是新能源汽车的老大哥,早几年靠电池和电动车杀出条血路,销量榜上常年挂着号。可看着赛力斯靠华为合作一路开挂,比亚迪估计也坐不住了——2024年8月,双方终于签了合作协议,首款合作车型是方程豹8,定位智能越野车。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比亚迪要是早点和华为合作,那还了得?技术本来就领先,再加上华为的智能驾驶,怕不是要横扫市场?”这话听着在理,可细想也有道理。毕竟华为的鸿蒙智驾现在已经成了“智能驾驶界”的香饽饽,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认可度摆在那儿,谁早合作谁就能占得先机。
不过话说回来,比亚迪真不算“晚到”。人家这些年闷头搞研发,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是自己的,刀片电池安全性有口皆碑,垂直整合能力在车企里更是独一份。就像一个练家子,自己练了十年功夫,现在看别人拿了个新兵器,想着“要不我也试试?”这思路挺正常——毕竟技术储备在那儿,合作更多是为了“查漏补缺”,而不是“从头再来”。
有人可能会拿“某车企说比亚迪是车界恒大”来说事,这事儿我得掰扯两句。恒大那是跨界玩票,房子还没盖明白就冲进汽车圈,资金链一断直接凉凉。比亚迪可是实打实干了二十多年汽车,从电池厂一步步做到全球新能源销冠,根基稳得很。合作晚了点,顶多算“起跑慢了半步”,总不至于摔个狗啃泥吧?
王传福作为比亚迪掌舵人,估计也琢磨明白了:研发是“内功”,合作是“外力”,光练内功不借外力,可能会错过一些新玩法;光借外力不练内功,早晚被人抄了后路。方程豹8的推出,应该就是这种思路的落地——既有比亚迪的硬核技术打底,又搭了华为的智能驾驶快车,算是“两条腿走路”。
现在再看比亚迪的发展势头,虽然暂时被赛力斯抢了点风头,但底气还在。毕竟新能源汽车这行,技术迭代快,市场变化更快,谁也不可能永远当第一。比亚迪只要保持“研发不停步、合作不保守”的劲头,再创辉煌那是迟早的事儿。
说到底,华为的鸿蒙智驾确实给中国汽车智能化添了把火,不管是早合作的还是晚合作的,跟着这条技术线走,准没错。至于比亚迪能不能成“汽车界的华为”,咱不妨搬个小马扎坐着看——毕竟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怕起步晚,就怕不进步。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