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

历史经验早已清晰昭示:

“当市场话语权集中于少数车企之手时,消费者的权益最易受损。”

在合资汽车主导市场的时期,雷克萨斯需加价才能提车,埃尔法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丰田4S店销售人员甚至懒于为顾客倒一杯水。

而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后,价格开始逐步攀升,排队提车成为常态,购车优惠日益减少,配置堆砌背后的“营销套路”也愈发明显……

不知你是否察觉到,某些似曾相识的市场现象,正悄然重现?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这绝非危言耸听。

不妨回顾过往:

国产车曾经最具吸引力的优势是什么?是亲民的价格、丰富的配置以及超高的性价比。

彼时,十余万元便能购置一款性能不错的车型;

而超过20万元的价位区间,则是合资品牌的天下,国产品牌鲜少涉足。

但当下的市场格局又如何呢?

国产新能源汽车已悄然跻身“价格高地”:

新车起售价动辄超过20万元,3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可观,甚至不乏定价四五十万元的旗舰车型,直接与BBA等豪华品牌展开正面竞争。

许多人将此归因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理性分析,深入探究——这些车型究竟实现了哪些实质性提升?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的确存在技术升级:

比如更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更流畅的语音交互系统;

智能驾驶辅助功能逐步普及,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等舒适性配置一应俱全;

部分车型还配备车载冰箱、投影仪、香氛系统以及专为副驾设计的“女王座椅”等高端配置。

这些功能实用性强吗?确实实用;驾乘体验是否出色?毋庸置疑。

但关键问题在于:

这些新增配置的价值,真的足以支撑高出十几万甚至二十万元的定价吗?

以当前众多国产新能源车型为例,尽管配置堆砌达到极致,但在核心的三电技术层面表现如何?

底盘调校质感是否达标?车辆长期使用的耐久性又怎样?

智能化宣传虽天花乱坠,但在雨天、夜间或道路施工等复杂场景下,多数“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往往无法正常运行。

此外,电池安全性能、热管理系统以及软件稳定性等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即便面临上述挑战,部分品牌已然表现出十足“底气”:

“无需参与价格竞争,我们完全有能力上调售价。”

这种市场策略是否似曾相识?

没错,这与当年丰田、雷克萨斯通过加价销售获取超额利润的模式如出一辙——

只不过如今换了“国产新能源”的市场标签。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当然,这一市场趋势并非完全负面。

中国汽车产业理应拥有属于自己的高端品牌。

正如德国有奔驰、宝马,日本有雷克萨斯、皇冠,中国汽车品牌也不应始终局限于低价走量的发展模式。

我们应当注重产品设计、提升制造品质、讲好品牌故事,打造真正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实力的“中流砥柱”。

不能既期待国产品牌崛起,又要求所有国产车以9.98万元的低价实现“购车、上牌、保养”一站式服务。

唯有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未来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与BBA等国际一线品牌一较高下。

才有机会将售价50万元的中国高端汽车推向全球市场,而非仅以5万元的低价出口低配车型。

这条高端化发展之路,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然而,我们不禁心生忧虑——在品牌溢价提升的同时,车企是否还记得品牌创立之初的初心?

部分品牌宣称专注“智能化发展”,却对硬件OTA升级遮阳帘收取6000元费用;

声称“软件具备进化能力”,但车辆使用仅一年便提示“硬件性能不足,需付费升级才能支持软件运行”;

标榜“打破传统市场格局”,却在旗舰车型出现软件卡顿问题时,对车主的网络反馈采取删帖处理……

归根结底,消费者并非畏惧品牌强大,而是担心品牌忘记曾经赢得市场青睐的根本原因。

更令人担忧的是,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与本土化运营优势:

一旦国产新能源车企形成市场垄断,是否会出现比当年合资品牌更甚的“市场乱象”?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这也正是我此前强调的观点:

将合资品牌逐出中国市场,战胜BBA等豪华品牌——并非值得盲目庆贺的胜利。

不可否认,过去数十年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溢价行为,获取了超额利润。

但当这些国际品牌逐渐被国产品牌取代后,我们更应思考:

谁来制衡国产车的市场行为?

如何确保国产车不会重蹈合资品牌的覆辙,甚至加剧市场乱象?

商业领域的经验反复证明:

单纯依赖“企业自律”难以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这一规律在众多行业均得到验证:

网约车平台兴起初期,高额补贴使司机与乘客实现双赢,市场一片繁荣;

外卖平台推广阶段,每日发放首单红包,配送费用近乎为零;

然而当这些平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后,价格持续上调,商家抽成比例不断增加,平台规则完全由企业单方面制定。

此时消费者才意识到,曾经看似“站在用户立场”的平台,本质仍是逐利的商业主体。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汽车市场同样如此。

如今国产车高举“打破合资垄断、重构行业生态、打造国民专属座驾”的旗帜;

但一旦市场竞争消失,国产车企成为绝对主导者……

谁能保证它们不会重走当年合资品牌“傲慢逐利”的老路?

或许这番言论略显尖锐,但不得不说:

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国产”或“合资”并非关键,

真正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机制是否健全。

是否存在持续的价格博弈、技术比拼与品牌竞争……

是否有竞争对手促使车企不断创新、优化配置、坚守商业道德。

因为唯有充分且良性的市场竞争,才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坚实屏障。

一个奇怪的现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而国产车越来越贵?-有驾

无论是国产车企独大,还是合资品牌垄断,都非理想市场状态。

唯有形成“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绝对主导市场”的格局,

才是最有利于消费者的市场环境,不是吗?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