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这些年过得像坐过山车,新能源一夜间成了香饽饽,全社会彷佛都在为“绿色出行”鼓掌欢呼。可热闹终究是热闹,问题也在跟着膨胀——于是,迎头就是三场国务院、工信部的连番会议,好比家长终于进班,严查谁考试作弊谁占座位,半点情面不留。
新势力造车的故事,已经从高歌猛进演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去年恒大还嚷着“造车救国”,声势浩大、补贴不断;今年广州直接收回恒大的造车土地,连声招呼都省了。你以为自己是“真爱粉”,其实只是地方产业园KPI的一个数字,潮水退去,谁在裸泳生活也不再遮掩。
看数据更糟心。中国新能源汽车当前保有量接近3700万辆,乍一看堪比奇迹。但符合“国家标准”续航的车,一大半只能跑到“理论里程”的一半,600公里实际300已成常态。群众在评论区里破口大骂,刚掏出几万、十几万买的新车,转眼官方就降价,“韭菜”自嘲音量直冲云霄。外加上一批跟风建厂的地方政府——县里筹钱造产业园,政绩工程遍地开花,落地变鸡肋。
产能的逻辑,比打折还狠。新能源车有备案产能高达4000多万辆,今年预计实际销量不到1000万,这闲着的工厂能再造三个特斯拉。产业浪潮下谁都想分块蛋糕,如今装蛋糕的盘子都不够用,企业和政府骑虎难下,只能上头收拾残局。
行业乱象远不止如此。比如电池回收,本想做“循环经济”典范,结果一查每10辆新能源车有3辆的废旧电池流向黑市。2023年深圳查了17家非法拆解作坊,环保头衔成了污染捷径。这次三部委出手,抓电池全流程溯源,手起刀落不收敛。
新能源企业惯用套路也被盯上。有品牌上市前雇佣水军刷好评,数据显示20万条盛赞,实际销量少得可怜;有的厂商故意扣掩电池衰减数据,维权难度堪比登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史无前例发行业自律公约,专门打击恶意举报、黑公关、虚假宣传。靠吹牛吃饭的企业,这回要脱脱伪装了。
面对监管新政,市场反馈立竿见影。如今去4S店,销售开始主动递上工信部续航测试报告,二手车商收敛作妖,调表车成了明面禁忌。主机厂结账周期,从原来的半年压到三个月,产业链上的小供应商终于不用靠贷款周转过日子。
地方政府同样“被教育”得服服帖帖。中央会议点名批评各地“跟风造车”,政绩面前,先看能否活下再谈速度。龙头车企的高管话里带刺,公开吐槽行业内卷,李书福发话不再建新厂,连比亚迪也被约谈缩短供应商账期。那帮只会吆喝的“PPT车企”,恐怕连更新个网页都得先掂量政策方向。
新能源市场表面繁荣,潜台词是野蛮生长留下的烂摊子。以前造车门槛低,人人都有机会尝试事业的无限可能;如今,谁虚报参数谁耍花腔,谁就得下台谢幕。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老大地位,不靠数据堆出来,也不是一群行业水军“点赞”出来的。
其实这也不意外。产业升级,必然要经历大浪淘沙;监管“收手术刀”,等的就是割掉坏肉留下精华。互联网时代把产业放大了十倍,问题也同样被放大,荒唐事一夜之间变成了全民共识。但别急着唱衰:政策如果是药,正是治病去疴的时候。制造业想长期屹立不倒,靠一时喧嚣远远不够,真正要靠的,是技术和良心。
有人说监管是“掐住风口”,其实恰恰相反——把糟糠过滤,空气才不会变臭。产品、企业和市场,都到了该“脱水减肥”的时候。往后看,新能源汽车留给投机者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只有真材实料的玩家,才能活得漂亮。这一出“收娃娃风车”的戏,才刚刚开始。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