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中国的新势力都来我们这里挖人!"在浙江台州临海的校企合作现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着身旁的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突然提高嗓门。这位被称作"汽车狂人"的浙商大佬,此刻既骄傲又无奈——骄傲的是吉利成了中国汽车人才的"蓄水池",无奈的是自家培养的工程师正被新势力们"一车一车地拉走"。这场直播中的对话,不仅揭开了新能源造车浪潮下的人才暗战,更让外界看清了吉利这个"隐形冠军"的行业底盘。
一、"挖人算什么?我们早就建好了人才工厂"
站在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李书福对韩红说的每句话都带着金属碰撞般的底气。这里既是教室又是工厂,学生上午学完理论,下午就能在隔壁生产线实操。墙上"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标语,藏着吉利26年砸下100亿培养20万人才的密码。
"当年我造车时,国内连汽车专业教材都没有。"李书福回忆1997年创办第一所汽车职校时,车间里拆解的老奔驰成了活教材。如今吉利旗下9所院校构成完整教育链,从职高直通研究生院,每年输送近万名"吉利系"毕业生。更绝的是"双导师制"——企业总工兼任学院院长,车间主任就是实训老师,学生毕业就能无缝对接生产线。
这种"量身定制"模式让新势力们眼红。某头部新势力HR私下透露:"在吉利挖人就像逛菜场,底盘调校找沃尔沃系,智能座舱挖领克帮,电池技术有极氪派,挖一个团队就能撑起一个部门。"难怪李书福敢放话:"他们的造车宝库都是从吉利搬的!"
二、"买买买"背后的技术炼金术
2010年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被外界嘲笑"蛇吞象"。但李书福心里清楚,他要的不是品牌光环,而是藏在哥德堡的技术秘方。如今再看这场豪赌: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催生了领克,SPA平台进化成CMA架构,连瑞典工程师都成了吉利的"外教团"。
在吉利的技术熔炉里,并购从来不是终点。买下路特斯学轻量化,联姻奔驰搞豪华车研发,就连阿斯顿·马丁的碳纤维技术都被拆解成教案。这种"技术拆解-本土再造"的能力,让吉利能在48个月内从燃油车王者变身新能源黑马。
最狠的是"人才反收割"。当年沃尔沃被收购时,38名核心工程师集体辞职。吉利不急不躁,一边请回退休专家当顾问,一边把中国工程师送进瑞典研发中心。十年后,这批"混血工程师"带着正向研发能力归来,成了新势力争抢的香饽饽。
三、"黄埔军校"的甜蜜烦恼
走在吉利研究院里,随处可见带着蔚来工牌的前员工回来"探亲"。这种人才流动已成行业奇观:威马创始人沈晖、理想汽车高管张权、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名单拉出来能凑半本新能源编年史。
李书福对此表现得很豁达:"人才流动就像血液循环,流出去的是技术,流回来的是经验。"但吉利内部早已筑起护城河:核心技术岗签"五年培养协议",关键项目设"人才备份岗",甚至把工程师送进三亚学院读在职硕士——既提升技能又增加跳槽成本。
不过最让新势力头疼的,是吉利打造的"技术生态系统"。当别家还在高薪挖人时,吉利已经玩起了"技术开源":开放的CMA架构、可定制的SEA浩瀚平台,甚至把三电技术做成模块化套餐。这种降维打击,让单打独斗的新势力们不得不回头找吉利合作。
四、人才大战背后的行业变局
这场人才争夺战暴露了汽车业的深层裂变。传统车企像老牌大学,注重基础学科培养;新势力像创业公司,需要即插即用的"特种兵"。但当行业进入深水区,拼的不再是融资能力,而是底层技术创新时,李书福埋下的教育种子开始显威。
看看吉利的"人才森林计划":与165所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出1+X认证体系,连京东、华为的工程师都能来考"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证书。这种打破校企壁垒的玩法,正在重构整个行业的人才标准。
而那些曾被挖走的人才,也在反哺行业。前吉利NVH工程师王涛加入某新势力后,不仅带去了振动噪声控制技术,还牵线搭桥引入了吉利的供应链体系。这种"人才+技术+生态"的溢出效应,或许才是李书福真正的底牌。
【结语】▽
当李书福说出"没有吉利培养的人才,他们造不出车"时,没人觉得他在吹牛。从收购沃尔沃时被群嘲,到如今成为新能源中坚力量,吉利用26年时间证明:人才战争从来不是零和游戏。那些从吉利走出去的工程师,带着中国汽车的基因开枝散叶;而留在吉利的技术火种,仍在持续孵化下一个行业奇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最大的赢家或许不是某家企业,而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工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