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

减配版特斯拉引争议

特斯拉最近发布的“丐版”Model Y 和 Model 3,本来大家还以为能带来一场“价格革命”,结果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感觉就像一个二手车贩子拿着螺丝刀,把一辆旧车拆得七零八落,然后还说这是“升级版”。

外观变小了,配置也缩水了,结构上更是能省就省。这台号称更便宜的新Model Y,其实就是在“减配”上下足了功夫,简直把“减配”两个字刻进DNA里了。

马斯克现在是不是急着赚钱啊?急得都开始搞“反向创新”了,就是那种越改越差的节奏。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苹果转向AI,马斯克硬扛造车

2月27号,苹果终于彻底放弃了那个折腾了十年、烧掉几十亿美元的“泰坦”造车项目。高管们开完会,团队成员也各自回到原来的岗位,几千人从造车部门被调到了刚起步的AI部门。说白了,就是造车太难搞,不如转投AI这个更香的方向。

马斯克当然也明白造车有多难,但跟苹果“知难而退”不一样,他选择的是“硬着头皮也要上”。不过这次,他不是靠什么黑科技来打市场,而是走起了“能省就省、能砍就砍”的路线。

比如最近发布的Model Y标准版,也就是大家调侃的“盖板歪”,这车简直不砍不行。它直接把全景天窗给去掉了,换成了一块不透光的布质车顶,但奇怪的是,车顶材质还是玻璃。这就有点尴尬了——玻璃是透光的,布是遮光的,结果两者一结合,既不隔热又不通透,简直是把两个缺点都集齐了。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省钱到骨子里

这车是真省钱了,前排通风、后排加热、氛围灯统统给删了,连电动座椅调节都变成靠中控屏“遥控”了。坐得舒不舒服?不重要,现在能省一个是一个。

后排中间那个扶手直接变成了“挖洞式”杯架,你敢信?前备箱以前是硬质防水材料,现在换成软质纤维复合材料,结果还不防水!里面的防护棉都露在外面,连个塑料盖都不装,这配置也太抠门了吧。

这哪还像是40万美元起售的特斯拉啊,简直跟车展上卖不出去的展车似的,看着光鲜,实际一碰就掉渣。

就为了把价格从43,990美元降到39,990美元,也就是降了9%,折合人民币也就少不到3万块,这点钱还不够你买辆山地车加套真皮座椅呢。

这不是丐版车,这是把骨头都抠碎了,还得从你这儿扒点利润出来。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特斯拉的“走量”困局

特斯拉的董事会给马斯克设了一堆看起来挺难的目标,比如一年卖2000万辆车、量产10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值达到万亿美元之类的。要是他真完成了,就能拿到一笔总价值高达8780亿美元的薪酬,这数字听着都吓人。

但现实是,如果销量上不去,营收下滑,利润被压缩,市值也根本动不了。就算市场开始反转,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的品牌光环也在慢慢褪色,马斯克现在唯一能靠的就是“走量”。现在的资本市场已经不那么迷信科技梦想了,特斯拉股价每涨一点,都要看利润表能不能撑得住。所以现在他们只能玩“低价+减配”这套,说白了就是“老本换现金”,有点破船烂桨的感觉。

比如说那款缩水严重的Model Y,居然还敢卖23万人民币,这不是妥协,简直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

反倒是新款Model 3标准版(也就是大家说的“盖板三”),还算有点特斯拉该有的样子。它保留了标志性的全景天窗,内饰和外观虽然也有削减,但不算太离谱,去掉了一些高级配置,价格也确实降了不少,比同配置的现款便宜了5500美元,大概就是20万多点人民币,这才算是真正的入门款。

现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可不简单,比亚迪海豹、极氪007、小米SU7这些新势力一个个都来势汹汹。国产新能源车在电控、智能座舱、舒适体验等方面早就有了整体优势,特斯拉再想靠缩减版车型拼价格,已经不太行了。以前靠“科技光环”还能撑一阵子,现在这招明显不管用了。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特斯拉降价引发市值暴跌

这一波“盖盘车”的出现,根本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也不是什么新能源转型的巅峰智慧,说白了,就是特斯拉为了压缩利润、换取销量,做出的一个非常现实的妥协。

投资者看得一清二楚。就在Model Y和3的新车型亮相那天,特斯拉的市值直接蒸发了超过4630亿人民币,股价暴跌了4%多。

资本现在也不再盲目相信马斯克了,也不再光靠“梦想”来给他买单了。

这时候,小米汽车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雷军看到苹果退出造车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发了条微博,说“非常震惊”,还强调:“我们三年前就认真、清楚地做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造车选择。”

这句话,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电动化与AI之战

理想汽车的李想说得挺有道理:“电动化只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最后的决赛。”

苹果明白了,所以赶紧往AI那边转;马斯克也懂,但他更想先赚点钱。所以苹果退出造车是明智撤退,而马斯克减配卖车,其实也就是个临时救火的办法。到底谁能赢,还得看谁的底层逻辑更扎实。

现在这行情,高合和威马已经放弃了,小鹏、蔚来、理想都在疯狂抢占细分市场,小米SU7正忙着打性价比这块高地,比亚迪还在用无差别价格战疯狂扩张。

这简直就像一场现代版的战争,打得那叫一个激烈。

马斯克现在靠一个“毛坯级”的Model Y想翻盘,说实话,别太高估他的粉丝有多忠诚,也别小看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度。这仗,没那么容易赢。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特斯拉的转型困境

特斯拉以前的辉煌,是因为它代表了“新时代”,曾经引领人们重新思考未来的出行方式,把整个行业带上了正轨。它不只是造电动车那么简单,而是从逻辑上颠覆了传统,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现在不一样了,特斯拉好像不再那么激进,不再想着引领潮流,而是更关注怎么保住利润,不敢再冒险,只盯着自己已有的市场份额。

结果呢?一辆本该面向未来、让人期待的车,现在却成了消费者连看都不想看的“茅草房”。

不能说马斯克做错了,他只是选择了更实际、更赚钱的路子。但这种战略上的转变,是不是也悄悄埋葬了那个曾经让全球为之疯狂的品牌灵魂?

未来市场还会给特斯拉几次机会,没人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一次,中国品牌已经不会手软了。

不是造车,是卸零件!马斯克乱造车?-有驾

特斯拉战略转变反思

说白了,现在特斯拉Model Y的“丐版战略”其实暴露了它的焦虑——销量不如以前了,品牌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这一切都说明,特斯拉在新能源车的战场上可能已经变了打法。

马斯克现在玩的是资本操作,而不是真正在造好车。他更关注的是如何让股价上涨、融资顺利,而不是真正把产品做到极致。

但对中国这些新势力车企来说,如果也跟着学这套,那就真的走偏了。要赢得未来,还得踏踏实实做技术、做产品,不能只想着靠降价和资本运作来撑场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