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都说好用的挡泥板,新车为啥不用?看完这几点,瞬间明白了

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您在马路上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车,不管是几万块的代步小车,还是几十万的豪华品牌,车轮后面好像都少了点东西?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几乎每辆车都有的“挡泥板”。

这事儿挺奇怪的,要是您去问问家里开了很多年车的老一辈,他们大概率会拍着大腿告诉您,那玩意儿当年可是个宝贝,没它车都不好开。

一个被老司机们奉为“护车神器”的东西,怎么到了今天,反倒被各大汽车厂家集体“嫌弃”了呢?

老司机都说好用的挡泥板,新车为啥不用?看完这几点,瞬间明白了-有驾

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只是省几个钱那么简单,它背后其实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和汽车工业进步的缩影。

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二三十年前,那时候,汽车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大件儿”。

谁家要是能买上一辆大众桑塔纳或者天津夏利,那绝对是方圆几里内的大新闻,亲戚朋友都得跑来看。

您仔细回想一下那个年代的汽车照片或者影像,会发现它们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四个车轮的后方,挂着两片黑色的橡胶或者塑料板,这就是挡泥板。

为什么那时候它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出厂标配呢?

原因非常现实,就是当时的路况决定的。

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起飞的初期,“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也恰恰说明了高质量的公路网还没有完全铺开。

别说广大的农村地区了,就算是在很多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柏油路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土路、砂石路、坑洼不平的水泥路才是常态。

这样的路面,晴天的时候,车轮一过,卷起漫天尘土;一旦遇上下雨天,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车轮高速旋转,会把泥水混合着小石子像天女散花一样向后方和侧面甩出去。

没有挡泥板的车,开不了几公里,车门下半部分、侧裙、后保险杠就会被糊上一层厚厚的泥浆,看起来邋遢不说,那些夹杂在泥水里的小石子,还会像砂纸一样不断打磨你的车漆,时间一长,车门下方就会出现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小凹坑,漆面破损后,金属车身接触到空气和水分,生锈就成了必然结果。

在那个年代,买一辆车可能要花掉一个家庭数年甚至十多年的积蓄,谁不把自己的车当成宝贝疙瘩一样爱护呢?

所以,安装挡泥板就成了一种最直接、最经济有效的保护措施。

它就像给汽车穿上了一件“围裙”,把绝大部分的泥水和碎石都挡在了车身之外,不仅能保持车身的相对洁净,减少洗车频率,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保护了车漆和底盘,延缓了车辆的老化和锈蚀。

而且,挡泥板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那就是保护后方车辆和行人。

雨天在路上,跟在一辆没有挡泥板的车后面,前车甩起的泥水能直接糊你一脸,前挡风玻璃瞬间就花了,非常影响驾驶安全。

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挡泥板既是“利己”的护车神器,也是“利他”的文明配置,它的存在是刚需,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老司机都说好用的挡泥板,新车为啥不用?看完这几点,瞬间明白了-有驾

然而,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

到了今天,挡泥板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当年的“香饽饽”变成了新车上几乎绝迹的“冷板凳”。

这背后的原因,是汽车厂家、消费者观念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从汽车厂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为什么不爱装挡泥板了。

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原因,就是为了“美”。

现代汽车工业设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设计师们追求的是极致的线条感、流畅度和整体性。

您看现在的车,车身侧面的腰线、裙线,每一根线条的走向和弧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和推敲,为的就是营造出一种或优雅、或动感、或稳重的视觉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在轮拱这个本应是展现力量感和流畅感的地方,硬生生加上一块突兀的、方方正正的塑料板,就好比一位穿着高级定制西装的绅士,却在裤腿下露出了半截秋裤,瞬间就破坏了整车的美感和设计师的心血。

特别是那些强调运动性能的轿跑和追求时尚潮流的SUV,装上挡泥板更是显得格格不入,严重拉低了车辆的“颜值”。

其次,是成本控制的现实考量。

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有目共睹,价格战一轮接着一轮,车企的利润空间被一再挤压。

在这种情况下,“降本增效”成了每个车企的必修课。

您可能觉得,一套挡泥板,连工带料撑死也就一两百块钱,能省多少?

但您得这么算,对于一个年销量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辆的车型来说,哪怕每辆车省下50块钱的成本,一年下来就是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纯利润。

这笔钱对于车企来说,可以投入到更关键的技术研发或者市场营销中去。

更何况,挡泥板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售后成本,比如安装不当导致车漆刮伤、使用中断裂损坏需要索赔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麻烦。

所以,从商业角度出发,砍掉这个非核心配置,对车企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第三点,也是最能体现技术进步的一点,就是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

老司机都说好用的挡泥板,新车为啥不用?看完这几点,瞬间明白了-有驾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工程师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尽可能地降低风阻。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大部分的动力都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了。

风阻系数每降低一点点,就意味着油耗可以更低,对于电动车来说,就意味着续航里程可以更长。

为了优化气流,工程师们会对车身的每一个细节进行风洞测试,从后视镜的形状到车底的护板,都力求平滑。

而挡泥板,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在高速气流中,它就像一个扰流板,会破坏车轮周围原本平顺的气流,形成涡流,从而增加整车的风阻和风噪。

这种影响虽然微小,但在追求极致效率的今天,是工程师们无法容忍的。

为了那零点零几的风阻系数,为了更低的油耗和更安静的驾驶环境,挡泥板必须“让位”。

当然,除了厂家的原因,我们用车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消费者心态的转变,也是挡泥板“失宠”的关键。

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基建狂魔”实力了。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5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更是突破17.7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我们日常驾驶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泥泞小路,如今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和水泥路。

泥水飞溅的场景,除了在一些建筑工地、乡间土路或者极端暴雨天气下,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既然路好了,泥少了,挡泥板最核心的“挡泥”功能自然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也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如今的“日用品”。

人们对车的态度,也从过去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过度爱护,转变为更加理性的“工具”心态。

车身脏了,花个几十块钱去洗车店洗一下就行,方便快捷,没必要为了防止那偶尔溅起的泥点,而去牺牲车辆的整体美观。

所以,当车企不再标配挡泥板时,大多数消费者也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缺失,甚至很多人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变化。

车企把是否安装的选择权交还给了消费者,如果你确实经常行驶在路况不佳的地区,或者生活在冬季需要撒融雪剂和沙土的北方,那么自己花钱加装一套合适的挡泥板,依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选择。

这,或许就是时代进步给我们的最好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