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要不是那年在京港澳高速上,眼瞅着电量从10%掉到心惊肉跳的5%,差点就要摇下车窗高歌一曲“凉凉”,我可能对河南出的这个新规还没这么上头。
当时服务区那叫一个热闹,充电枪跟过年抢红包似的,几个大哥围着一个桩,就差没拜个把子、歃血为盟了。
就在那个节骨眼上,我们那个半死不活的车友群里,突然有人甩进来一个红头文件,标题长得跟个绕口令似的——《河南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能吃吗?
能让我现在就充上电吗?
点开一看,嘿,还真有两下子。
尤其是那条直接把物业按在地上摩擦的规定,说什么“物业管理单位应当配合业主…及时提供相关图纸资料,并协助现场勘查、施工”。
好家伙,“应当”!
我当时就想拿着这文件冲到我们小区物业王经理面前,问问他当初说我们车库“电容不够,有安全隐患”的科学依据,是不是他家那本发黄的黄历。
这感觉太爽了,就像你憋了一肚子气,突然有人递给你一个扩音喇叭,让你站在山顶上骂个痛快。
但你先别急着高兴,成年人的世界里,最怕的就是“高兴得太早”。
文件是好文件,可从A4纸走进现实,那路可比西天取经还难走。
我敢打赌,王经理们读完这文件,最多也就是摘下老花镜,吹吹上面的灰,然后往抽屉最里面一塞,回头你再去找他,他能跟你从盘古开天聊到宇宙洪荒,就是不聊你那个充电桩。
这就是现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有时候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再说那个听起来牛得不行的“全省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说是以后找桩跟外卖点餐似的,方便快捷。
这饼画得真圆。
可我这心里头,总有点犯嘀咕。
咱也不是没见过世面,多少打着“智能”“互联”旗号的APP,最后都成了手机里的“僵尸应用”。
你按着导航开过去,发现桩是坏的;或者APP显示空闲,结果一排燃油车停得整整齐齐,车主在旁边嗑着瓜子冲你笑。
这种平台的命门,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性。
数据谁来更新?
信息谁来核实?
惩罚机制是什么?
要是没有金刚钻,揽不了这瓷器活。
别到时候,这平台没解决我们的充电焦虑,反而给我们添了个“信息焦虑”。
而且,你仔细品品这文件,字里行行都透着一股“小心翼翼”。
比如,自家车位安充电桩,“单桩最大输出功率不宜超过8千瓦”。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兄弟,我知道你的车能跑得飞快,但你家那老胳膊老腿的电网,可经不起你这么折腾。
你看,这思路就有意思了。
根本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老旧小区电网升级缓慢之间的矛盾。
结果呢,解决方案不是去啃“电网改造”这块硬骨头,反而是给用户端的充电速度来了个“软限制”。
这就好比路堵了,不想着拓宽马路,而是让所有车都限速20公里/小时。
所以说,河南这次搞的这个大动作,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绝不是一招制敌的“独孤九剑”。
它更像一套组合拳,有那么几下打得是虎虎生风,让人拍手叫好,但也有几招,看着有点虚,不知道力道到底在哪。
它捅破了“充电难”这层窗户纸,让我们看到了光,但能不能真的走进阳光里,还得看接下来这路怎么走。
什么时候,咱们河南老乡在高速上,能像进加油站一样从容地给车补能;什么时候,安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不再需要跟物业斗智斗勇,那才叫真正的“充电自由”。
现在嘛,我也就是把这文件存手机里,下次见着王经理,或许能拿出来跟他多聊两句。
你们那儿呢?
因为这新规,小区里有啥新动静没?
评论区里说道说道,咱们看看这第一枪,到底打响了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