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发声治理乱象,自媒体收割智商税,车企互黑伪榜单成风

不知道别人买车是什么感受,反正我自打存下第一桶泡面钱时就明白,这年头买车跟谈恋爱差不多,最后吃亏的往往不是口袋,而是智商。你天天上网搜,左一个新势力,右一个老品牌,B站小红书知乎轮番轰炸,恨不得连个脚垫都要写五万字测评。一个自媒体说“这车省油到可以当你二舅”,另一个号称“安全配置连妈都不敢坐”。你说你听谁的?相信销售,怕成“冤大头”;相信网友,又怀疑一夜之间全网评论全成了人工智能脚本。最后选车不是看性能,是看哪个牌子的喷子少点,不然买辆车开回家,比网恋奔现还忐忑。

最近六个部门在通知书上一顿狠批,专门盯上了汽车行业里的那几条“臭鱼烂虾”,“非法牟利、虚假宣传、恶意攻击”一锅端。要说他们捏住了行业的脉门一点不夸张——毕竟现在买车,就像买彩票,信息时代脸谱碎得你都不知道哪张是真的。

来,先唠唠这非法牟利。说白了,一批自媒体惯犯,自己不造车,倒把键盘敲出了车厂的“致命隐患”。花点钱就能删掉的黑料,变量全靠胃口大不大。你说这年头想发财,只需要一台笔记本、一堆流量废话和一点不要脸的勇气,有钱的车企当爷爷,没钱的车企直接送棺材。用键盘敲来的“行业真相”,其实全是套路。今儿曝光“遥控爆胎”,明儿“电池吃人”,别说吓唬消费者,连股价都能炸出阴间波动。车企想息事宁人?对不起,请先收款才能消灾。

六部门发声治理乱象,自媒体收割智商税,车企互黑伪榜单成风-有驾

有的终于嫌气不过,法律武器亮出来。比亚迪跟“彭彭在吗”掐起来,一口气要赔三百万,场面堪比当年老罗直播砸西门子冰箱,就是不知道这北国春风能不能吹散自媒体那点小算盘。还有江淮汽车,索性法务部微博一挂,谁来碰瓷谁吃官司。这帮人,表面上是行业“第三方监督”,实际上“黑公关”比你还懂市场:先帮你做爆款新闻,再让你花冤枉钱做“负面内容清理”,收割一圈,还能在朋友圈立“良心自媒体”的牌坊。牛,比割韭菜省事多了。

当然,上面一喊打击的是“非法牟利”,下面其实关心的是“舆情翻车”。企业不是怕骂,而是怕舆论闹到影响股价,最后老板上新闻,研发掏空钱包去公关。这要是再和刹车失灵啥的大瓜撞了车,那可就真不是营销事故,是集团灭门案了。你以后见到满街推销的车模,再也分不清到底是卖气球的女侠,还是“删帖专家”了。

再聊聊那帮做假榜单的车企,细节堪比宫斗剧。上个礼拜还说自己是“纯电SUV日销量第一”,下周又变成“30万元以上巴拉巴拉冠军”,你都怀疑他们统计口径是不是掷骰子决定的。批发量零售量上险量三套数据凑一桌麻将,反正消费者也懒得管你什么鬼数。每次榜单冲出来,后头一堆人“数据打假”,官方又跳出来号召“规范行业”,热闹是观众的,压力和成本全让车企自己背。

这还不算,虚假的销量随便水,刷单、补贴、集体交付,分分钟造出一个假高潮。什么“销量增长50倍”,背后的算盘比股市妖股还精。消费者看得一愣一愣的,买回来才发现配置缩水、功能打五折。花大价钱选了个销量王,最后真成分期狗也没人管。正经想买台靠谱车的老百姓,看榜单眼花,最后坐在车里怀疑人生。

你以为数据大战已经够呛,车企自己也玩起互黑,那才叫真热闹。某副总经理社群喊话:“XX就是垃圾车”,分分钟让全网吃瓜到气喘。互相拉踩、打嘴仗、雇水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哪边摊上黑公关,哪边就准备在法务部提前加班。你觉得自己是十八线县城的普通买家,其实天天无数水军在你身边“安利”或“劝退”,你信谁?你就只能信老天。

六部门发声治理乱象,自媒体收割智商税,车企互黑伪榜单成风-有驾

蔚来维权这事儿讲得更明白,查出一堆自媒体编造“换电站裁员”,最后都上了处罚榜。其他车企也没闲着,一个个轮着出来喊冤:“我可真没偷工减料,都是你们黑出来的!”说白了,行业新闻一眼望去全是仇杀剧情,竞争早就不是产品对决,而是PR大战。最后搞硬了,买车不是比售后,是比公关费,看谁家员工活得更像侦探。

这么一通折腾,不怪大家说汽车产业内卷。“创新”靠嘴皮子,“销量”靠算法,“口碑”全靠剪刀手。现在文件来了,六个爹一拍桌子,“大家别打舆论战了,好好做车,好好搞研发,别的全是闲事”。你说你辛辛苦苦熬来的产能全贡献给了水军公司,是不是心里都委屈?上次搞账期保护供应链,这次从舆论口子堵歪风,看得出来还是希望让这摊子产业别变成笑话。

六部门发声治理乱象,自媒体收割智商税,车企互黑伪榜单成风-有驾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泼天的流量一多,真真假假的信息每人都成“半个专家”,反倒谁更傻傻分不清。企业使劲拉人头,逮着榜单狂刷,网友一眼识破但又懒得追到底。就像买保健品,买的时候听天由命,用的时候全凭心情。你天天刷屏看风头,最后真以为世界被人工智障统治了。

再说一句大白话,中国汽车不花点心思真创新、正儿八经搞口碑,这江湖早晚被黑公关玩塌。以为数据能飘红就能卖爆,结果销冠变“销坑”;以为整治靠运动式维权,最后只能一地鸡毛。走到这一步,只能靠真本事闯出市场。比的是谁没被自己人坑死,而不是谁骂得更脏。

论嘴上修炼,国产车企可能已经出师了,论背刺自己,可能也堪比娱乐圈。自媒体与其说是督查,不如说是“带货带刀”,随时就能下狠手赚快钱。你花三五万买个代步工具,背后撑着一群键盘侠、炒榜专业户和情绪工程师,忽悠你认同感、杀伤你钱包。可惜市场不会总给你机会消耗信用。等大家都学会了谎言九连环,真话就没人信了,这比限号还麻烦。

所以六部门这回出手,像极了妈妈打断麻将桌:各家别再出老千,专心赌牌。只不过,这场车企的“刮骨疗毒”最后是不是一剂猛药,还真说不好。毕竟假如人人都习惯了假榜单、真数据,谁又舍得天天比谁的底裤更干净?有些事啊,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大家就看着,反正倒霉的始终是消费者。你说买个一手车,怎么就活成了“全网冤种”?到头来,还是只能自嘲一句:以后买车,顺便请辆灵车跟着,灵魂和钱包都要有个依靠,不然这路上堵着堵着,花的钱都变成了“行业智商税”。

只希望下次六部门再通知,别连油加错了都要扫码维权,不然买车这点小事,真要发展成考驾照的难度了。谁还敢吐槽中国汽车产业水深?明明每辆新车都是浮标,漂在无边的流量海里,唯一不沉的是假口碑。

买车难,难于上青天,可惜花钱容易装明白难。纵然官方六把大刀共同“祛邪”,现实还是一句老话:治标易,治本难。至于行业该往哪跑,咱也只能等下一次热搜。毕竟买辆车要六部门下场,谁还敢指望民生有几分闲心?不如回家骑共享单车,省心又锻炼——就是没法在朋友圈炫耀新座驾了,真是比不买车还难受。

六部门发声治理乱象,自媒体收割智商税,车企互黑伪榜单成风-有驾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