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5年五一假期,高速公路再次成为观察汽车生活变迁的绝佳窗口,特别是当传统燃油车(油车)与纯电动汽车(电车)共同驰骋在这繁忙的交通大动脉上时,两种不同的出行状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汽车技术发展的从业者,我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续航补能的简单对比,更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们正在经历的积极转型期。
场景重现:高速路上的不同节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本次假期最繁忙的区域之一,车流如织。当我们聚焦服务区,一幅生动的对比画面呈现眼前:油车车主们显得相对从容。驶入加油站,几分钟内油箱加满,短暂休整后即可重新上路。即使面对拥堵,充足的燃油储备也让他们能够安心开启空调,保持舒适的车内环境,听听音乐,耐心等待车流疏通。
与此同时,不少纯电动汽车车主则面临着不同的考量。抵达服务区寻找充电桩成为关键任务。部分车主需要排队等待充电位,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某些充电设施相对不足或存在个别设备需要优化的服务区。等待充电的时间,相较于加油确实更长一些。为了最大化续航里程,一些车主在拥堵路段会选择暂时关闭空调或降低其使用强度,依靠自然通风。这种“续航规划”意识,是电车车主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的智慧应对。
现象背后:续航焦虑的理性解读
这种状态差异,核心源于当前两种车型的能量补充方式及其基础设施的成熟度差异:
1. 补能效率差异: 液态燃料的能量密度优势使得加油过程快速高效(几分钟),而电池充电(即便是快充)受限于物理化学过程和技术发展阶段,目前普遍需要更长时间(通常半小时以上至数小时不等)。这在争分夺秒的节假日长途出行中被放大。
2. 基础设施密度与可靠性: 加油站网络经过数十年发展,覆盖广泛且标准化程度高。充电网络,尤其是高速服务区的高功率快充桩,正处于快速建设期但尚未达到加油站同等密度和成熟度。假期激增的需求对现有的充电设施是一次重要的压力测试,也暴露了部分站点设备维护或布局上有待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3. 续航感知与实际使用: 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受驾驶习惯、车速、温度(尤其是空调/暖气使用)、路况(拥堵走走停停)等因素影响显著。高速行驶和拥堵是相对耗电的场景,实际续航可能低于车主在市区的经验值或车辆的理论标称值(通常被称为“续航打折”)。这使得长途旅行时的能量管理(提前规划、了解沿途充电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积极应对:技术与基建的双轮驱动
值得强调的是,观察到的这些场景并非停滞不前的困境,而是推动行业加速进步的催化剂。我们看到的是行业积极的响应和显著的进步方向:
1. 充电技术的飞速跃进:
超快充技术普及加速: 支持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和匹配的480kW甚至更高功率的超充桩正在加速落地。这有望将大电量车型(如100度电池)从10%充到80%的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越来越接近“一杯咖啡”的等待时间。
电池技术创新: 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研发进展顺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商业化,这将从根本上提升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缓解里程焦虑。
充电桩智能化与可靠性提升: 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优化充电桩运营维护,提升设备在线率和完好率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智能调度也能更好引导车主错峰充电。
2. 充电网络的密集化与协同化:
国家与企业的合力投入: “十四五”规划及后续政策持续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和提质升级。车企、能源巨头、专业充电运营商也在积极布局,自建或合作共建高速快充网络。
“光储充放”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服务区引入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充电桩和放电(V2G)技术,不仅能缓解电网压力,还能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实现更可持续的补能。
互联互通与智能引导: 导航APP(如高德、百度地图)和车企/充电运营商APP正深度融合,提供更精准的充电桩状态(空闲/占用/故障)、功率、价格信息以及路线规划服务,极大方便了车主提前规划。
3. 用户习惯的养成与工具的完善:
规划意识增强: 越来越多的电车车主在长途出行前会主动使用APP规划路线,了解沿途服务区的充电桩配置和实时状态,预留充电时间,选择最佳补能点(如电量低于50%时就考虑充电)。
能量管理技巧普及: 理解并善用车辆的驾驶模式(经济模式)、动能回收强度调节、合理使用空调(如预冷/预热)等技巧,可以有效优化实际续航。
混动技术的务实选择: 对于有高频长途需求且充电条件不确定的用户,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提供了当前阶段一个非常务实的解决方案。它们兼具纯电行驶的经济性和油电协同带来的无里程焦虑优势,成为不少家庭用户青睐的“全能选手”。
展望未来:迈向更从容的绿色出行
每一次大规模实际应用场景的检验,都是推动技术迭代和基础设施完善的宝贵契机。2025年五一高速的景象,清晰地描绘了当前纯电动车在长途高速场景下面对的挑战,但也更清晰地勾勒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图景:
随着超快充技术的普及和4C、5C超充电池的量产落地,“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愿景正在从理想走向现实。
充电网络“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将显著提升高速补能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将不断拉长单次续航里程的“底线”。
用户经验的积累和智能工具的辅助,让长途电驾规划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资深建议:智慧选择,从容出行
对于广大车主和潜在购车者,我的建议是:
1. 知己知彼: 充分评估自身的用车场景。如果主要是城市通勤和周边短途,纯电车的经济性和静谧性优势显著。若高频长途且对时间敏感,或充电条件受限,当前阶段PHEV/EREV或油车仍是稳健之选。纯电车用户长途出行务必做好充电规划。
2. 善用工具: 出行前务必利用导航APP(如高德、百度地图)、车企APP(如Tesla App、蔚来加电)或第三方充电平台(如快电、星星充电)规划路线,查看实时充电桩信息,预留充足时间。
3. 掌握技巧: 学习并运用车辆的能量管理功能,了解影响续航的关键因素(速度、空调、气温),培养平稳的驾驶习惯。
4. 保持乐观: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今天我们看到的挑战,正在被迅速攻克。每一次出行体验的反馈,都在推动着行业向更便捷、更无忧的未来前进。
结语
五一高速上的不同状态,是汽车能源转型进程中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注脚。它让我们看到挑战,更让我们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直面挑战、加速创新的巨大活力。从政策引导到企业投入,从技术进步到用户适应,我们正朝着构建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绿色的未来出行生态系统大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论驾驶何种能源的车辆,每一位出行者都能在高速路上收获一份专属的从容与愉悦。绿色出行,未来可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