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声明:智驾仍属辅助驾驶,责任主体明确
2025年7月23日,公安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官方划清界限:目前国内所有在售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为辅助驾驶功能,不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强调:驾驶人必须全程操控车辆,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人而非系统。若误将辅助驾驶视为自动驾驶,一旦发生事故,使用者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 二、政策背景:行业乱象引发强监管
近年车企对“智能驾驶”宣传模糊,导致消费者混淆概念,事故频发:
2025年4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曾发文揭露,超30%的智驾事故源于用户误用系统,部分用户完全依赖系统“脱手脱眼”驾驶;
工信部同年4月开会严控车企宣传:要求明确功能边界、禁止虚假营销(如“自动驾驶”话术),并需提供驾驶员操作培训;
华为牵头11家车企签署安全倡议,承诺“技术透明化”,推出用户安全训练营,但行业标准仍待完善。
🔧 三、技术真相:智驾能力存在三大局限
当前智驾系统仅为L2级别辅助驾驶,远未达到L3以上“自动驾驶”标准:
一图看懂各级别的辅助驾驶:
⚖️ 四、法律风险:三重责任不容忽视
公安部明确,驾驶人若因“脱手脱眼”导致事故,将面临:
民事赔偿:全额承担事故损失(含高额第三者赔偿);
行政处罚:扣分、吊销驾照,甚至终身禁驾;
刑事追责:若致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 典型案例:某新势力车主高速开启“领航辅助”后睡觉撞墙,被判承担全责并承担刑事责任。
🛡️ 五、监管升级:车企责任强化
公安部联合工信部推出三大措施:
规范宣传话术:禁止车企用“自动”“无人”等词汇误导消费者;
功能安全验证:强制车企公开智驾系统边界(如最高适用车速、适用路段);
用户强制教育:购车时需签署风险告知书,车企需提供操作培训📝。
📌 六、消费者指南:安全使用四原则
手不离盘,眼不离路:方向盘需保持受力感应,视线持续观察路况;
随时准备接管:系统提示时需立即人工干预(如变道犹豫、弯道过急);
规避高风险场景:雨雾天、夜间山路、无标线路段等禁用智驾;
定期更新系统:通过OTA修复漏洞,但勿盲目信任“升级后更强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