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突然限行了
说实话,这波突然限行让我挺懵的。感觉这几年郑州好像没怎么搞过限行,去年之前偶尔有个限标,但一天两次、不同号轮着走,基本上还算人性化。可是这次,一下子变成了两个限行号——上午一个,下午另一个,而且还连续几天。路口的电子眼早就像待命的士兵一样盯着,随时准备放电。这事儿放在我脑袋里,拼命琢磨:到底是啥原因?说是环境污染严重,那个标语都在街上挂得没颜料了。
但我心里有个小疑问,你说污染严重,不查查那些污染王企业更有效率。这不对啊?调查你们企业排放指标,结果发现不下三成超标。可是限行通知里,倒是没怎么提这种核心问题。倒是冲着限行这个大旗,我们更容易联想到,环境问题其实已变成了别有用心的托辞。
你知道吗,这事儿让我想起之前听销售说的:去年一批新能源车到店,销量比前年少了快一半。去年疫情那会儿,整个产业链都卡壳了,很多工厂停产,物流停了,最起码汽车产业链个节奏都被打乱。可污染没减反而更严重——这是不是奇怪?这个污染决策调整,说句实话,主要还是环保部门和政府自己的博弈,从使用端看,倒是躲过了不少压力。
我还随机翻了下相册,找到一张我朋友的照片:他开着那辆亮晶晶的新能源车,笑着说:这车我觉得挺香的,便宜,环保,还不用考虑限行。 这是真的。相比油车啥的,新能源车在城市里相对自由。有人可能会说:那是走表演刷存在感,但其实我觉得到油车都成了交通免疫者,可以上路只要不碰限行名单。这个壕气,说白了,就是特权。注意我说的相对自由,不是绝对。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背后推动限行?会不会是某些新能源车厂的调节手段?比如:某个大企业的销量不理想,借限行这一风向,给自己制造点市场热度。这想法是我自己猜的,没查过,但倒让人觉得有点合理。
还要说一句,就是这个限行措施,确实带来了很明显的市场反应。之前还在讨论新能源能不能超越油车、什么时候赶上油车,现在倒是变得具体:政府这么一闹,新能源其实不用限行,多买一些就是买保险。特别是很多微型新能源车,价格下降了20%到30%,这对于刚需族来说,吸引力还挺大。
说到价格,算下来,按市面数据,微型新能源车的平均价格大概在5-8万之间,油车同级别起码得10万起,但油车的油费、维护和保值率都不比新能源强。比如我算了个粗心的估算:一辆新能源车每百公里的燃料和维护成本仅一半不到,保值率也高出10%-15%。这不算多,算算总价,平均下来,新能源车的百公里后期成本就在1.2元左右,而油车在车险、油费、维修、折旧的总体成本差不多要2.5元到3元左右。至少在我看来,这就是个无声的利益引导。
这事还让我突发奇想:也许,郑州限行也有点像那个无声的调控工具。你说,要缓解交通压力,新能源不限行,确实也能减少油车在限行区域的车流量。谁来真正享受这份政策福利呢?显然,是那些愿意换新能源的人。对比油车,新能源多了个免限行的标签,这个差别能造成的市场差异还挺明显。
别高兴太早——我也不太相信环保是真的全面考虑进去。毕竟,新能源车的生产成本还挺高,供应链也不稳定。你知道的,去年疫情那会儿,宁夏某大厂的电池生产线几乎停了两个月,产能一下子掉了一半。到还是能感受到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不由得怀疑:大规模推广新能源,背后是否还有某种市场调节?
再说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挺扎心,因为之前听朋友说的:你别看这些车便宜,但充电桩啥的,你还得考虑。 时间一长,像我这样普通人,去充电都费劲,尤其是在市区里。充电桩的密度还远不够,一次充电要30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有时候你排了一会儿队,回头开到家门口,发现充完电,电池只剩60%,不禁笑了:真是折腾。
这个事,也反映了城市配套设施跟不上新能源大发展的节奏。城市规划的硬件建设,总得花不少钱,不然新能源车再便宜也不是万能钥匙。你说,要不要像过去煤改气那样,搞个大动干戈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不也变成了投资的事,政府有多少预算?还是得看政策面怎么动。
从整体趋势看,我个人觉得,城市对油车的限制越来越严,但理由背后,可能更像是推动新能源市场的一种手段。毕竟,去年某大型新能源企业的销量其实不那么理想,新车型推了也少有人问津,要不怎么限行成了新话题?以后如果再搞多点禁行,谁还敢说这是为了纯环保?更多的可能就是看市场、看变化。
未来会怎样呢?其实我挺好奇:如果真把油车都禁了,城市的空气还能不能保持清新?或者说,到那时,新能源车会变得像公交车一样普及?还是新的技术+政策风向会让整个汽车市场再次变天?这问题总让我有点期待:下一次的‘变天’,会不会在我们眼前悄然来临?
环境改善这个愿望,终究还是得从底层人民做起。谁也不想每天被雾霾折磨,尤其是那些每天必须开车穿梭的普通人。未来路在何方?我躺着也得猜个答案吧。
你有没有想过,哪天城市的天会变得更蓝一些?那会不会也是科技和政策共同作用的催化剂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