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省油十元,高温天开空调电费翻倍,这钱烧得慌! ”一位每天穿梭在南方街头的网约车司机忍不住吐槽。 去年,一场电网限电让成都的充电站瘫痪,排队的车主们在烈日下焦急等待,有的车子电量耗尽后只好叫来拖车。 今年还没到最热的日子,许多车主已经提前备好了遮阳帘,仪表台遮阳板成了必备神器,生怕一开车门就陷入高温的噩梦。 有人开着标称550公里的车,在空调满档的高速上跑出380公里就报警,电量百分比像倒计时的炸弹,盯着让人头皮发麻。
电池在高温下就像一个娇气的婴儿,一热就蔫得厉害。 夏天暴晒后,车子停在太阳底下半小时,电芯温度能窜到七十几度,续航直接缩水三成多。 测试数据摆在那儿,35度以上的天气里,电动车实际能跑的里程比平常掉了28%到40%,跑高速时开冷气,电量更是狂飙往下掉。 那台被吹捧的神车,宣传500公里续航,结果在炎热天气里高速狂奔,硬生生掉到300出头,空调一开,电量百分比跳得比心跳还快。 车主们都经历过这种窘境:出门前信心满满,路上吓得不敢开远路。
充电站成了新战场。 高温天里插上充电枪,速度慢得像蜗牛爬。 电池温度超过45度,车子自动进入保护模式,充电功率唰地砍了半截,30%电充到80%得比别人多用二三十分钟。 山东一位车主碰上这种事儿,在充电站排队等了三个多小时,烈日下拿着发烫的充电枪,感觉自己像在拆炸弹。 更可气的是遇到电网限电,整个站瘫痪,去年成都那场闹剧还历历在目,今年南方车主们早学乖了,带着遮阳篷和冰袋去充电。 地库和夜间的充电桩成了香饽饽,气温低点,速度就上去了,还能蹭夜间的便宜电费。
为啥高温这么折腾车? 电池材料天生怕热。 用的主流电池——三元锂或磷酸铁锂,在高温下就露馅了。 三元锂能量高,可热浪来袭,化学反応加速,电池容量缩水快得吓人;磷酸铁锂稍微扛热点,但空调一开全完蛋。 不管你买的是啥车,高温都加速电池老化,测试证明高温环境里电池撑不了多久就缩水百分之十几。 空调的锅尤其大,电动车冷气耗电能占到总耗能的三成,比燃油车高出三倍。 刚上车那会儿,空调马力全开,每小时吃掉2度电,车子电量刷刷往下掉,车主都不敢多吹凉风。
电子系统也不靠谱。 高温下,控制芯片和电池管理系统容易死机、降频,低端车尤其明显,车子发个热脾气,开车中途就可能出岔子。 仪表板动不动弹警告,车主心提到嗓子眼儿,生怕突然趴窝。 安全焦虑四处弥漫,有人实测暴晒后的电芯高达78度,担心自燃爆炸。 虽然新规定要求车子热失控后撑5分钟不起火,但车主看着滚烫的充电接口,还是手发抖。
车企没闲着,玩命升级技术。 比亚迪的海豹车型装了远程预冷系统,提前给电池降温,实测能多顶15%续航;极氪的散热设计动态调节温度,像给心脏加风扇,让电芯温差不超2度。 宁德时代的相变材料电池包吸热能力强,高温下稳定不少。 充电桩也跟着进步,液冷超充在40度天气下还能保持120千瓦高速,半个钟头就能充进大半电。 电网方面,国家搞了错峰充电策略,高速服务区弄出高温时段电价涨个三毛钱一升,把高峰分流开;四川试点安科瑞的有序充电系统,调峰调谷的,虽然覆盖还不广。
车主自个儿攒了不少求生窍门。 暴晒后别急着充电,静置一小时等电池凉到40度以下再动手;选地库或晚上十点后充电,避开午间最热时段,还能省点电费。 空调别开太低,26度加内循环设置,温度每降一度多耗5%电;上车前用app远程启动空调预冷车子五分钟。 贴深色隔热膜在前挡风玻璃上,透光率50%的能让车内降五到八度。 有人买了遮阳帘装上,仪表台温度降下来,续航就稳当点儿;雨天充电务必检查接口干了没,否则短路风险就冒头。
混动车主成了香饽饽。 纯电车主们只能眼巴巴羡慕,自己心里打着算盘:一热起来,充电站挤破头,半夜得爬起来拔枪,顶着黑眼圈。 简单一招预约凌晨充电,实测省钱还省心,就是闹钟设得比上班还早。 看着同事的混动车顺畅接单,自己却紧盯电量百分比发愁,那感觉像坐过山车。 实用派的法子最吃香:前挡遮阳板一插,车子降温效果明显;或者充电时搭个小伞,避免充电枪烤得烫手。 大家学精了,再也不信那些宣传的续航数字,自己实测才靠得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