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关厂一边加大投资,日产这波“迷惑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说中国车市是一池春水,那么最近日产的举动无异于扔进去了一桶石灰——一片混沌。东风日产武汉工厂被岚图以7.23亿元收入囊中的消息,终于让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让人感慨的是,这家2022年刚刚落成的工厂,设备先进、上下游配套齐全,年产能号称30万辆,却因为奇骏与艾睿雅两款车销量一路低迷,只用了两年,便沦落到以二手价变卖资产的下场,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20%。堂堂日产,响当当的合资品牌,竟成了自家产业链上的“冤大头”,实在令人唏嘘。
其实,关于东风日产武汉工厂的命运,早就吊足了市场胃口。去年开始,坊间就盛传这里暗地里已为岚图代工。如今靴子落地,果然不是空穴来风。下个月,岚图知音将在这里正式下线,这座原本日产的自留地,成了新势力的乐园。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江苏常州工厂同样命运堪忧——投产仅四年,主打逍客的它就已经熄火关张,成为日产转型路上的第一个牺牲品。
截止今日,日产在中国仅剩广州、大连、郑州和襄阳四家整车厂。其中广州花都一枝独秀,产能逼近80万辆,其他三家也在25-45万辆之间徘徊。至于会不会有第三家、第四家工厂“打包出售”,只能说日后自有公论。但不争的事实是,日产在中国的阵地正在不断收缩,从“多点开花”变成“四面楚歌”,这场产业变阵像极了秋天的落叶,令人感伤。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地盘越收越小、销量节节败退,日产中国却一脸豪气地宣布:我们还要投资,继续卷!今年6月,公司高管马智欣高调放话:到2026年底,东风日产要再砸下超过100亿,专注研发,2027年前要在中国市场投放10款新能源汽车。口号喊得山响,姿态比电池还猛。日产N7虽在纯电领域小露头角,5月中旬交付,6月即破万,看似春光乍现,不妨想一问:这万台销量,是绝地逢春,还是诈尸回魂?
表面风光,内里危机,日产的新能源转型路上暗礁密布。外媒已经点名道姓:日产正处于“断臂求生”的关头,重组、关税、亏损三座大山轮番压顶。公司刚刚出现五年来首个一季度亏损,接下来二季度依旧不乐观,“大裁员+关厂”俨然成了集团常态。仅国内市场,日产计划将产能由150万大砍至100万,全球产能预计减掉20%。看似自救,其实是“饮鸩止渴”的妥协。既想在新能源赛道上奋起直追,又不得不被现实重压拖进泥潭。
有人说,日产是在放弃自我,迎合大潮。有人说,这是一场豪赌,愚者狂奔。从我来看,这种一边急刹车、一边猛加油的操作,像极了喝高了的司机:摇摇晃晃,谁也看不懂。
但必须强调:日产并非孤例。自主品牌崛起、合资车企集体失速,已成中国车市常态。新势力咄咄逼人,大厂步步惊心。昔日“技术日产”,如今只能抱着战略模糊的剧本断臂求生。有人疾呼“100亿砸下去,赌一场未来”,但别忘了,资本不是矿泉水,泼出去未必都能发芽。智能化、电动化呼啸而来,舵手变革慢半拍,副驾嫌你分不清东南西北,最后只能靠技术债、产能冗余给市场“兜底”。闭眼狂奔,难免摔得更惨。
所以,日产此番操作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嘲?是见过风雨后的进击,还是被大潮拍晕的摇摆?一边丢盔卸甲,一边重金下注,玩的是胆量,还是无奈?至于答案,市场自有评价。只是我想提醒,关厂只是开胃菜,出局才是主食。日产赌的,不只是未来,还有存在的可能性。等潮水退去,再看谁在裸泳。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