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对撞乘龙卡车争议,反思汽车安全公信力之殇

汽车安全测试,本应是冰冷数据与严谨科学的殿堂,如今却沦为一场场光怪陆离的营销“大秀”。当一辆8吨重卡在发布会上“四轮腾空”、驾驶室诡异倾倒,重重砸向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时,这出“飞天重卡”的荒诞剧,不仅引爆了公众对单一品牌的质疑,更撕裂了消费者对整个汽车安全认证体系的信任基石。
重卡对撞测试展示场景

这起事件的核心,源于理想汽车为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安全性背书,委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汽研)进行的一场名为“SUPER CRASH超级试验”的对撞测试。视频中,被撞的乘龙卡车以一种反物理常识的姿态“惨烈”倾倒,瞬间引爆舆论。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迅速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犀利言辞回击,并启动法务程序,直指测试结果失真,质疑其虚假宣传。随后,理想汽车对原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的悄然打码,更被公众解读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虚表现。而作为测试方的中国汽研,其“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的回应,却又紧接着承认此测试属“非强制性项目”,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而非国家公告准入测试。这场“飞天重卡”争议,已远超单一品牌营销失当的范畴,它深刻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流量至上”价值观驱动下,对透明度、诚信度乃至社会责任的集体性漠视,正将汽车安全测试的公信力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多车追尾事故现场:一辆灰色车辆夹在一辆白色卡车和一辆红色卡车之间

此次争议的焦点,无疑聚焦于非强制性商业测试的公正性与营销伦理的边界。理想汽车发布的“SUPER CRASH超级试验”设定为理想i8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与一辆以40公里/小时行驶的卡车进行正面碰撞,从而达到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这种精确的速度配比和对撞情境,在真实道路交通事故中发生的概率极低,几乎可以被视为不可能。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测试设计更倾向于为视觉效果服务,旨在制造出乎意料的戏剧性冲击,而非严格模拟日常驾驶中高频出现的碰撞场景。这无疑强化了公众对此次测试“表演性”的质疑,而非对其安全性能的客观验证。
理想汽车发布家庭六座纯电SUV理想i8,7月29日正式上市

从技术层面审视,卡车驾驶室“飞天”的物理反常现象,引发了广泛的专业质疑。有分析认为,若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形成杠杆支点,则时速60km/h的冲击足以通过“杠杆效应”撬翻重心较高的卡车,使其四轮腾空。然而,多位卡车工程师对此嗤之以鼻,他们强调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间设有机械锁止装置,其设计旨在确保在极端碰撞中驾驶室的完整性,视频中“解体式”的碰撞在真实事故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尽管有熟悉车辆结构的人士解释称,2000MPa强度的锁扣在巨大动能前仍可能断裂,甚至类比重卡急刹时钢卷前冲顶翻驾驶室的现象,但这些解释未能平息质疑,反而加剧了公众对测试真实性的疑虑。毕竟,真实世界的物理法则,可不是任由营销部门随意摆布的橡皮泥。

中国汽研将此测试定性为“非强制性项目”,无意中揭开了汽车检测认证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强制性公告准入测试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法规,对测试流程、环境、车辆状态及结果判定均有明确规定,并受政府部门严格监管。然而,车企为营销目的委托进行的非强制性商业测试,目前却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的测试规范和结果披露标准。这意味着测试方案可由委托方与实验室协商定制,测试条件可能脱离实际道路场景,甚至存在为追求视觉冲击而人为干预测试车辆或环境的可能。当车企成为实验室的“金主”,测试方案设计就可能向营销效果倾斜,而非严格遵循真实世界的事故场景。这种“定制化”测试,即便符合特定约定,也极易误导消费者,损害行业整体公信力。事件发酵后,中国汽研股价下跌1.57%,理想汽车港股股价下跌0.29%,这不仅是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损害,更是对整个行业信任基石的侵蚀。更值得注意的是,乘龙卡车连夜发布的驾驶舱安全测试视频播放量不足理想原视频的1/20,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科学真相往往敌不过视觉冲击,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信任危机。这简直是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只不过这次,皇帝穿的是“安全神车”。

汽车安全测试的本质应是还原真实、保障生命,而非沦为吸引眼球的营销工具。当测试的科学性与独立性被商业利益侵蚀,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要破除这种信任危机,监管部门必须加速完善非强制性测试的规范,提升透明度,杜绝“表演式测试”,确保所有测试结果都经得起推敲。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例如德国TÜV认证体系的三方制衡模式,以及美国IIHS等独立非营利机构的严格测试标准和高度透明的测试过程。同时,应完善法律法规,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将虚假宣传、误导性展示、商业诋毁等行为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严格规制范畴,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制定并推行《极端测试规范》等行业行为准则,引导车企进行负责任的营销,促进公平竞争。车企亦应认识到,流量固然重要,但诚信与安全才是品牌立足长远的基石。

“飞天重卡”撞碎的不仅是车头,更是中国汽车安全认证的信任基石。这场闹剧,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灵魂拷问:我们究竟是要在营销的泥沼中继续沉沦,还是以技术创新和诚信经营,真正驶向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生命为敬畏的未来?答案不言而喻,但行动却迟迟未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