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车的方向盘旁边全是密密麻麻的屏幕,而另一些车却坚持用小小的显示屏?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马自达觉得中控触屏是垃圾才取消」,甚至有人调侃「马自达的车机系统像老年手机」。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看看马自达到底在想什么。
---
一块屏幕引发的「血案」
几年前,马自达在海外宣布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取消所有车型的中控大屏,改用小尺寸显示屏。消息一出,网友炸锅了。有人拍手叫好,觉得开车时盯着手机一样的大屏太危险;也有人吐槽「马自达是不是活在十年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决定背后藏着一套独特的逻辑。
举个真实的例子:海外版马自达CX-5曾经用过一个叫「指挥官旋钮」的设计——驾驶员需要像操作老式收音机一样,通过旋转按钮控制屏幕内容。听起来复古吧?但实际用起来,尤其是在连接CarPlay时,用户得不停地转旋钮才能选歌或者切导航,连海外车主都忍不住抱怨:「这操作比考驾照还费劲!」
这时候有意思的转折来了:同一款车在中国市场却早早装上了触控屏。原因很简单——国内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要求极高,车企如果连个触控屏都没有,分分钟会被贴上「落伍」的标签。马自达显然明白这一点,于是国产CX-5不仅支持触控,还优化了界面响应速度。你看,同一款车在不同市场,居然能「精分」出两种性格。
---
马自达的「小心思」:专注驾驶还是讨好用户?
有人说马自达取消大屏是「固执」,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品牌对「驾驶本质」的坚持。比如马自达3昂克赛拉,它的中控屏只有8.8英寸,不支持触控,必须用挡把后的旋钮操作。设计师的解释是:「驾驶员的目光离开路面超过1秒,事故风险就会飙升。」
这种理念在马自达的底盘调校上也能看出端倪。试驾过CX-50行也的人会发现,它的悬挂初段柔软,能过滤小颠簸,但遇到急转弯时支撑性瞬间变强,方向盘稍微一动车身就跟上。有个车主打了个比方:「开这车就像穿了一双定制跑鞋——平时走路舒服,真要冲刺也能脚下生风。」
不过,马自达也不是完全「头铁」。比如去年上市的纯电车型EZ-6,直接装了一块14.6英寸的巨型屏幕,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全配齐。为什么突然「打脸」?答案藏在用户调研里: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需求远超海外,甚至有人因为车机不流畅而放弃购车。马自达的工程师私下透露:「我们内部讨论过很久,最后决定把驾驶安全交给底盘,把娱乐体验交给屏幕。」
---
触屏真的是「垃圾」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马自达真的认为触屏是垃圾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仔细看他们的动作就会发现,品牌反对的不是触屏本身,而是「无节制堆砌屏幕」的风气。
举个例子:某新势力车企在车里塞了五块屏幕,从方向盘到车顶全是OLED屏,结果用户吐槽「晚上开车像进了KTV包厢」「孩子一上车就抢着玩游戏」。反观马自达,虽然EZ-6用了大屏,但保留了实体按键控制空调和音量;昂克赛拉的屏幕虽小,却标配了6个安全气囊和L2级辅助驾驶。
更值得一提的是成本分配。一辆车的研发预算有限,如果把钱都砸在屏幕上,势必要在其他地方缩水。马自达的选择是把资源倾斜到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和安全性上。比如CX-50行也的2.5L自吸发动机,平顺性和油耗表现甚至比某些混动车还优秀;而EZ-6的车身刚性比同级车高出15%,碰撞测试成绩全优。
---
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屏幕越多越高级」,也有人认为「车归根结底是用来开的」。但马自达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汽车设计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在用户需求和产品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去年一位昂克赛拉车主的故事很有意思:他原本想买某国产网红车,试驾后发现触屏反应慢、语音助手经常「装聋作哑」,最后选了昂克赛拉。用他的话说:「虽然屏幕不能触控,但CarPlay连接快如闪电,旋钮用习惯了反而更安全。」
另一个例子来自EZ-6的增程版车主。他坦言自己买这车就是看中「马自达的底盘+国产车的智能」,周末带家人露营时用大屏放电影,平时上下班享受精准的操控,「就像同时拥有了两辆车」。
---
写在最后
说到底,「触屏是不是垃圾」根本是个伪命题。就像有人爱穿运动鞋,有人偏爱皮鞋,关键看使用场景。马自达的坚持更像一种「差异化生存策略」——当其他车企疯狂内卷屏幕尺寸时,它选择把驾驶体验做到极致;而当市场需要智能化时,它也能迅速调整策略,推出「大屏但不花哨」的解决方案。
下次再看到有人说「马自达讨厌触屏」,你可以笑着回他:「人家不是讨厌,只是不想让屏幕抢了方向盘的戏。」毕竟,真正的驾驶乐趣,从来不是一块屏幕能定义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