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3系要大改款这事儿,本质上不是什么产品迭代,是宝马老师的一次被迫飞升。
你看着现在这代3系,2018年的老将,虽然缝缝补补又三年,但销量那7.8%的下滑,就像中年男人体检报告上的箭头,每一个都扎心。市场不跟你讲情怀,只讲新欢。所以宝马不装了,摊牌了,必须得整点花里胡哨的,不然连年轻人的购物车都进不去。
这次换代,宝马请出了一本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叫“Neue Klasse”,听着跟什么修仙法诀似的。翻译过来就是俩字:削它。把所有复杂的线条、繁琐的按钮,统统削掉。这不叫设计,这叫断舍离。如果说以前的宝马设计是在做加法,搞什么巴洛克浮雕,现在就是直接给你一个压缩毛巾,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只要你拿钱(水)一泡,它就“嘭”一下,变成一辆车。
你看那个谍照,那个标志性的双肾格栅,据说要被拉平成一个横贯车头的“工业护腰”,两边再配上两盏比李荣浩眼睛还小的眯眯眼大灯。写到这里我得承认,“工业护腰”这个比喻可能有点缺德,但你仔细看那个渲染图,是不是越看越像?整辆车就像被一个巨大的熨斗给烫平了,所有的棱角都被磨圆了,美其名曰“感性·纯粹”,说白了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用极简主义直接把友商的设计师逼到去画几何题。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以前大家还讲点武德,你出个长轴,我降个两万,点到为止。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车圈是黑暗森林,同行不是在跟你卷,是直接在刨你家祖坟。你还在研究发动机热效率,人家直接把冰箱彩电塞进车里,然后价格打到你骨折。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蔚来的乐道是连桌子上的蜡物都给吹灭了。这种时候,宝马老师的心态一定是崩了的。它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驾驶乐趣”,在如今这个时代,就像诺基亚的“砸核桃”一样,成了一个典中典的传说。
我作为一个开过老3系的中年人,当年我们聊车,聊的是转向手感,是后驱的乐趣,是人车合一的玄学。现在你跟年轻人聊这个,他只会问你一句:屏幕多大?有几个音响?能K歌吗?那个所谓的“驾驶乐趣”,现在已经成了中年人的怀旧金曲,年轻人只关心沙发彩电大冰箱。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儿!
所以宝马悟了,或者说,是被打醒了。它必须分裂。
燃油版的3系,继续用那个优化过的CLAR平台,四缸六缸发动机给你留着,算是给老粉们最后的体面。这部分是宝马的“存量业务”,是基本盘,是信仰的余温。但纯电动的i3,那就不好意思了,直接上全新的“Neue Klasse”电动平台,2027年上市,一刀两断,重新做人。这操作就好像一个修仙者,肉身留在凡间应付日常,元神已经出窍去闯荡新世界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种分裂还体现在命名上。以后可能就没有“330i”这种带着排量烙印的名字了,直接叫“M350”。这是一种话术上的切割,它在告诉你,别再惦记那个烧油的时代了,未来是电的天下,数字大小只代表性能等级,跟气缸数没半毛钱关系。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文化入侵玩得太溜了。
内饰更是重量级。参考概念车,那里面除了方向盘和屏幕,几乎就剩下空气了。物理按键?那是什么古董。讲真,我最近颈椎不太好,一想到开车还得歪着头看中控,就感觉这班是上不动了。但这就是趋势,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一块大屏幕里,让车主自己去研究,研究明白了你就是智能车主,研究不明白,那你就是被智能淘汰的原始人。
当然,宝马最值钱的,永远是那个蓝天白云标。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会买奔驰的人,可能图的是那个立标带来的社交价值;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马斯克画的那个飞升火星的大饼。而会买宝马的人,尤其是3系的人,很多时候是在圆一个年轻时的梦。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宝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基于内燃机轰鸣声的“信仰”,无缝移植到电流的“滋滋”声上。
这个难度,不亚于让一个道士去信上帝。
至于最后的M3,据说2027年登场,还要上插电混动。这操作更是典中典了,一边舍不得内燃机的暴力美学,一边又得向环保法规低头。但宝马还是留了一手,毕竟这帮德国工程师的骨子里,还是藏着对轰鸣声的最后一点执念。但有,就是有。
所以,新一代3系到底能不能重新定义标杆?谁知道呢。这已经不是一个产品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信仰问题。也许最后决定大家买不买的,根本不是什么平台、什么设计,就是4S店的销售小哥今天心情好,多送了一副脚垫。
毕竟,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豪华车的关键,也许就在那副脚垫上。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