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好在逛汽车店,看见一辆坦克400最新款的展车。价格标得挺明白的:全新的Hi4-Z智享版,售价31.98万。旁边还有一些版本,比如说Hi4-T智享版,29.98万,基础款还不到三十万,28.58万,柴油版26.48万,最实惠的纯汽油版24.98万。大梁硬派SUV,这个组合,买一辆回家完全不在话下。
我对硬派+大梁这个概念一直挺好奇。毕竟,在这个细分市场,坦克400算是个重量级玩家了。最后那版纯汽油车定价能做到不到25万,确实挺猛的。其实我之前翻了下笔记,这车之前我看过一个行业分析,一脚踩在量产车的量产和耐用性线上,如果要保证高耐久性,大梁设计是必须的。这就像盖房子,基础越厚越结实,但成本就得上去,反应到车上,就是材料、结构以及测试环节的投入。
你想想,通常情况下,非承载车身的制造成本(估算)高出承载式车身不少,底盘的刚性、悬架的匹配,耐久性测试,都是一项硬考验。迈不过这个坎,可能车子日后出故障的概率就大大增加。长城在质量把控这个方面,向来是比较严的。你可以说它拼质量也好,或者拼耐用也行。这一点比起其他品牌其实更有特点——很多品牌为了降价,往往会牺牲一些零部件或采用较低成本的材料。
但你知道硬伤在哪里吗?就是在价格。如果非要做到25万以内+大梁的组合,等于是厂商在架构上要做出额外的投入,要么在成本上压缩,要么在配置上妥协。长城这次的操作明显是反其道而行——坚持在这个价位上传递品质感。
我在想,不少品牌客户可能会觉得:这车能有你说的这个耐用水准嗎?长城也不是突然搞个豪车出来,它主要是在试图抢一些对价格和耐久有明确要求的客户。尤其是在这个价格档,很多对标车其实都是承载式车身,占据的市场空间有限。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同价位基本都是承载车身。比如说某些年轻品牌的SUV,要么就是对质量把控没那么严格,要么就是在某些细节上妥协。而长城这次硬是找到了买大梁硬派SUV的标签,结合合理的售价,吸引了不少实用派或者追求耐用的用户。这算是一种策略:非要在这个高性价比硬派细分市场抢一块蛋糕。
我也在想,为什么其他品牌没这么玩?我猜——其实是腰杆不够硬。谁都知道,硬派越野车要通过复杂的底盘和悬架测试,加上长时间的耐久性验证,开发成本巨大。很多品牌可能根本玩不转这个组合。你以为靠价格砍出来的利润就能弥补这些成本吗?其实不一定。因为工艺、用料和测试时间都得加钱。
我曾问过一个修车工,他说:坦克400的底盘调校和结构,确实比普通SUV严谨。这句话让我觉得,对于这个价格区间来说,真不是随便能搞得定的。
对了,别的品牌在这个市场,往往选择折中——可能配置多点,但忽略耐用性;或者用些低成本材料,品质难以保障。长城一直硬挺着,其实也是在和这些校验竞争的。毕竟,硬派越野的耐久性,是真正的实地考验。
还真想不通,有没有可能这个策略一旦放开,就会大获成功?还是说,最终还是得看贴心的细节——比如说,你会不会在用车过程中觉得这车挺耐用,刚刚好?
不晓得你有没有被某些长城车的铁汉气焰所吸引(哪怕我自己对硬派车的偏好不是那么激烈),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价格定位,某种程度上,已经打破了传统高端硬派越野的标杆。然后,我很疑惑,这一切到底还可以怎么拆解?未来还能玩出哪些花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
是不是觉得我又跑题了?哈哈,但你是不是也在想:这个价格区间的硬派耐久,是不是真能做到?尤其是那些10万公里无需修的保证,听起来总让我有点存疑。毕竟,我猜测——体感上,硬派越野车的维修成本,可能会比想象中高一些。
这么一想,我突然发现,其实也不用太悲观。毕竟,耐久和性能的边界线也不是那么绝对——某些新技术,或者更合理的零配件选择,可能会在未来打破这个顽固的认知。
这个价格策略其实和我的日常用车预算挺像的。百公里油耗(估算)大概在12升到15升之间,保值率……这个话题又复杂了。
记得一个销售说:你看,客户最在意的,还是用得耐不耐,用起来舒服不舒服。这句话让我觉得,任何复杂的技术,都还得落到生活的细节上去。而且,大家喜欢什么?我觉得还是那口实在,耐用,划算。
所以,我倒是在想,这个坦克400会不会成为一个行业标杆?还是说它只是一个试试水之后的权宜之举?留给市场的,还是得看消费者的验证。
(这个打算留点悬念给你,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