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豪车,这该死的求生欲
灵魂也是可以交给中国市场的。面对生存压力,德国豪华车企们学会了咬牙、低头,哪怕是委屈了灵魂,也要在中国市场活下去。曾经引以为傲的机械品质和前沿技术,如今面对中国品牌和用户需求的快速迭代,好似拿着祖传老菜谱硬往新餐桌上凑数,灶台热火朝天,客户却已换了口味。
不信你去试驾台油改电的宝马i3,找不着了曾经的路感,只剩个“四不像”;曾经i-Drive让人津津乐道,如今只能依靠CarPlay凑合。产品体验显然全面被中国本土新势力按在地上摩擦,德系高贵的优越感,被中国电车的智驾系统、车机UI和性价比打得追悔莫及。
曾经独步江湖的BBA(宝马、奔驰、奥迪),终于也不再自持清高,开始一个个抱上中国科技企业的大腿。奥迪找了华为,奔驰拥抱大股东吉利,宝马则选择Momenta。德系豪车品牌已然集体低头,向中国智能科技交出掌舵权,这绝不是讨价还价,而是全面俯身入局。
把时间拨回到今年上半年,宝马全球销量120.74万辆,表面上略有下滑(同比-0.5%),但细究地域,欧美市场还在增长,唯独中国下跌了15.5%。奔驰和奥迪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奔驰同比下滑14%在华销量,奥迪下滑15.2%。保时捷就更刺眼了,中国市场半年暴跌28%。说白了,德系豪车全球表现还算稳当,但在中国集体崩盘。
有朋友要问了,北美怎么还涨?这锅真轮不到他们自夸:提前发货、政策补贴、关税因素,请神拜佛式操作,根基并不稳。相比之下,中国市场才是真正的生死战场——谁都不想眼睁睁看着利润奶牛吊着点剩奶。为何?中国稳定、庞大、可持续,是最不容错失的“摇钱树”。欧美经济天天过山车,安稳挣钱不是件丢人的事。
德国豪车死死盯着中国不放是因为有压力也有希望。近几年中国新势力小米、极氪、理想、蔚来等,全段位“上攻”三十万以上市场。“BBA“们曾靠品牌溢价高高在上,如今中国用户更追求产品力、技术力和服务体验,对所谓豪华品牌不再盲目朝圣。电动化、智能化成了高端品牌突围的新战场,德系老炮在技术转换、市场预判上明显迟钝。保时捷CEO坦言:我们没跟上中国需求变化,这话适用于所有德国豪华品牌。
面对中国用户已经习惯了车载智能助手、车机流畅交互、优质售后体验,老德们的“灵魂”焦躁不安,还没明白“什么才是豪华”。全球范围内,德系纯电销量并没救回在中国的颓势——宝马全球EV增15.7%,中国本土却未止下滑;奔驰EQ系列全球下跌14%;保时捷在中国半年纯电新车才卖出千余台。这也难怪,面对本土更懂中国用户的“保时米”们,不被吊打才怪。
电动没守住,转型的最后稻草就是智能化。于是宝马牵手Momenta,在南京建亚洲最大IT研发中心;奔驰车机系统未来直接用上吉利Flyme Auto;奥迪联合华为,坐等推出豪华车配中国智驾的“魔幻反应”。整个BBA集团选择主动接入中国科技生态,意味着它们在中国营收模式正从简单卖车,转向深度技术合作、本地创新。
有人可能会忍不住讥笑:“德系豪车的光芒还在吗?”老实说,品牌光环一时半会儿消不掉,国人对BBA的钟情仍有基础。但未来能否东山再起,关键在于对中国新消费需求、审美和生活方式有多深刻的理解和适应——别老拿过去“机械美学”卖情怀,真的要在产品体验、用户互动、技术生态下硬功夫。
中国市场强大、稳定、包容,为全球汽车巨头提供了理性发展的温床。德系豪车短期内“委曲求全”,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必然选择——只有把技术“灵魂”嫁接到中国式创新上,才能等来真正的经济和品牌反弹。全球化不会是劫难,反而可能让自负的德国人学会谦虚,也许,这才是德系豪车向死而生的最好路径。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