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狐朋狗友侃大山,聊到汽车这茬儿,蹦出一个挺耐人寻味的门道:那增程车,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说是省油小能手,可真上了高速这条道儿,那油耗,简直比某些老牌油老虎还更胜一筹,这到底是闹哪样?
要说这新能源车,咱图的不就是个经济实惠、绿色出行嘛,可现在瞧着,这“经济”二字,怕是得加个双引号。就拿增程车打个比方,在城里溜达,那感觉是真不赖,电费比油钱亲民多了,安安静静的也舒坦。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尤其是长途奔袭,油耗就像脱缰的野马,蹭蹭往上涨,甚至盖过了某些烧油大户,这就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了。
兴许有人会辩解,那是因为你驾驭增程车的姿势不对。可问题是,难不成开增程车还得修炼葵花宝典不成?说白了,增程车的底子就是个“电动马达+燃油发电机”,在市区里靠电力驱动,电量告罄就让发动机来发电。在高速公路上,发动机持续运转给电池充电,这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耗损,油耗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我一铁哥们儿就开着辆理想L7,跟我大吐苦水,说有回跑长途,电量耗尽,高速油耗直逼百公里9升,这数据,都快赶上他之前那辆V6自吸老家伙了。更让他叫苦不迭的是,超车的时候感觉后劲不足,一脚油门踩下去,车子反应慢半拍,差点儿就被后面的车给亲屁股了。
反观插电混动车,在高速上的表现就相对靠谱一些。插混车的发动机能够直接驱动车轮,省去了“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这个弯弯绕绕的环节,效率更高。像是比亚迪DM-i那种,哪怕电池弹尽粮绝,高速油耗也能维持在6升上下,而且超车也比较稳健。
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场技术路线的角逐。增程车好比是给电动车配了个移动充电宝,结构相对简洁,成本也更容易掌控。而插混车则结构更为复杂,技术门槛也更高。厂商们在宣传时,往往会着重强调增程车的“油电两栖”,但却鲜少提及高速油耗的问题。这就导致许多消费者,只看到了增程车的优点,而忽视了它的短板。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些年风靡一时的P2P。当初也是各种标榜收益高、门槛低,吸引了无数人趋之若鹜。结果呢?一朝暴雷,多少人倾家荡产。买车跟投资一个道理,不能光听销售在那儿天花乱坠,得多方考量、货比三家,看看真实的评测数据,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唬住了。
更何况,选车这事儿,还得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定夺。倘若你平时只是在城市里通勤代步,偶尔周末去郊外踏个青,增程车倒也足够应付。但如果你经常要跑高速,或者有载人拉货的需求,那插混车可能更适合你。
我认识一位叔伯辈的朋友,购入了一辆增程车,看中的是它配置丰富,有舒适的座椅和车载冰箱。结果跑了几次高速,油费比预期的多了一大截,心里那个懊悔啊。他跟我说,要是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咬咬牙买辆燃油车省心。
如今,不少车企都在力推增程技术,并将其奉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我认为,消费者切不可盲目跟风,而要看重实际数据,听取真实车主的意见。插混车虽然结构复杂,但它在应对各种路况时的表现更胜一筹,也更加可靠。
说到底,买车就是买个踏实。增程车在有电的情况下确实能省油,但一旦电量耗尽,反而会更费油。而插混车无论有没有电,高速油耗都相差无几,开起来心里更有底气。有些人觉得增程车配置更高,有豪华座椅和车载冰箱,但如果高速行驶时备受煎熬,那又何必呢?
所以,购车之前务必擦亮眼睛,多做功课,不要被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所迷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选择。厂商口中的“可加油可充电”,也要仔细甄别“加的是什么油,充的是什么电”,免得最后加油的费用比喝的还贵,那就真的成了冤大头了。
仅这一个“油耗”数字的背离,就足以让我们深思。当我们习惯性地把“新能源”和“节能”划上等号时,是不是忽略了不同技术路线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差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