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公司(Mitsubishi Motors)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其在华合资企业——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SAME)的业务运营,并退出该合资伙伴关系。官方声明将此举归因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以及公司对区域战略的重新评估。这一决定,继2023年退出广汽三菱整车生产之后,标志着这个在中国市场运营超过半个世纪的日本品牌,彻底告别了其在华的所有生产业务。
三菱的离场并非孤立事件,它深刻反映了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正经历的颠覆性变革:新能源浪潮势不可挡,传统燃油车巨头面临严峻挑战,而中国本土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战略收缩,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昔日“心脏”的停摆:沈阳航天三菱的辉煌与落幕
三菱汽车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但其真正深度融入中国汽车工业,始于发动机技术的输出。1997年8月,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合资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并于1998年正式投产。在那个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的草创时期,这家工厂生产的发动机,尤其是技术成熟、价格实惠的4G系列,成为了无数国产车的“心脏”。
包括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在内的众多早期自主品牌,都曾通过采购或借鉴三菱发动机,度过了最艰难的技术积累期。据统计,巅峰时期,中国自主品牌车型中近三成搭载的是三菱发动机,使其赢得了“国产车教父”的称号。到2017年5月,沈阳航天三菱累计产量已突破500万台,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增长期。
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厂牌
然而,随着中国车企自主研发能力的飞速提升和新能源赛道的全面开启,三菱发动机的技术优势逐渐褪色。如今,随着三菱的退出,这家运营了27年的合资工厂也已更名。企业信息显示,沈阳航天三菱已于2025年7月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方面的股东全部退出,由一家名为“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股东接替其股份。
三菱为何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从整车到发动机业务的全面撤退,三菱在中国的失利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是其未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及时调整航向。
三菱官方将退出归因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这直指新能源汽车的颠覆性冲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渗透率一路飙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二,其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份额自2024年下半年起已稳定超过50%。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三菱的反应迟缓且乏力。直到2022年底,广汽三菱才推出其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纯电车型“阿图柯”,但该车型本质上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反响平平,月销量长期在两位数徘徊。当中国品牌在电动化牌桌上大展拳脚时,三菱几乎错过了整个牌局。
整车业务的先行崩盘
发动机业务的终止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其整车合资企业广汽三菱早已积重难返。成立于2012年的广汽三菱,凭借国产欧蓝德等车型,在2018年达到了14.4万辆的销量巅峰。然而,此后便急转直下。
数据显示,广汽三菱的销量从2019年的13.3万辆,一路下滑至2022年的3.36万辆。进入2023年,颓势更加无法挽回,最终于当年3月暂停生产,10月正式宣布退出。其位于长沙的工厂最终由广汽埃安以1元的象征性价格接盘,用于扩大新能源汽车产能。
三菱欧蓝德曾是广汽三菱的销售主力
除了对电动化转型的误判,三菱自身的产品和战略也存在严重问题。自2019年之后,三菱在中国市场长达数年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产品线老化,竞争力严重不足。在消费需求快速迭代、新车层出不穷的中国市场,这种“吃老本”的策略无异于自取灭亡。
此外,其曾经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优势,也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技术上的突破而消失殆尽。当昔日的“学生们”纷纷出师,甚至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换道超车”时,三菱这位“老师傅”却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三菱4G63T等经典发动机
时代浪潮下的缩影:外资品牌的集体挑战
三菱的退场,是近年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国际品牌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Jeep、讴歌等品牌已相继停止在华国产,而其他日系、韩系、法系品牌也面临着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困境。
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从一年前的14.3%下降至2025年6月的12%。这背后是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变化:他们不再盲目迷信“合资”光环,而是更看重技术创新、智能化体验和产品性价比。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快速的产品迭代和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成功地重塑了竞争格局。
告别与转向:三菱的未来何在?
彻底退出中国生产业务后,三菱汽车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将战略重心转向其传统优势市场——东南亚(ASEAN)。根据其“Challenge 2025”中期经营计划,三菱将集中资源深耕东盟市场,并计划在该地区推出包括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内的一系列新车型,以期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近年来,三菱已宣布在菲律宾、越南等地增加投资或建厂计划,显示出其战略转移的决心。对于留存在中国市场的约百万三菱车主,广汽三菱方面承诺,将继续保留销售公司,以保障车主的备件供应和售后服务需求。
三菱汽车的中国故事,从技术输出的辉煌开端,到黯然离场的结局,历时半个世纪。它的经历为所有身处变革时代的跨国车企敲响了警钟: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任何迟疑和保守都可能导致被淘汰。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这既是自主崛起、技术自信的有力证明,也是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鞭策。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