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

最近汽车圈炸开了锅,理想汽车发布的新车i8在宣传视频里上演了一出"小个子撞翻大块头"的戏码,结果惹得卡车厂商直接开怼。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一辆2.6吨的电动SUV,愣是把8吨重的卡车撞得四轮离地,卡车头还直接趴在了i8的前挡风玻璃上。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像动作片里的特技镜头,可它偏偏出现在了车企的官方宣传里。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一场"不寻常"的对撞测试

理想汽车在7月29日发布了首款纯电SUV i8,发布会上放出的这段碰撞视频立刻引发了热议。视频里,i8和一辆标注"车重8T"的乘龙卡车正面相撞,结果卡车直接被撞得腾空而起,车头解锁后向前倾倒。这视觉效果确实震撼,但懂点物理常识的人都会觉得不对劲——2.6吨的车能把8吨的车撞飞?这不符合基本力学原理啊。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视频火了之后,理想汽车迅速行动,在抖音等平台重新上传了打码版本,把卡车的品牌标识给遮住了。这一举动更加深了网友的怀疑:既然要证明自己车的安全性,为什么要把对方车型打码?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卡车厂商的愤怒回应

这事儿闹得最大的,是卡车厂商乘龙直接下场开撕。在自家官方账号评论区,乘龙毫不客气地回应网友:"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这话说得够直白,就差没直接说理想在造假了。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网友们的反应更有意思。有人跑到乘龙账号下留言:"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不敢买,后轮都撞飞起来了","本来想买,看了理想汽车宣传,放弃了"。这些评论看似调侃,实则句句扎心。更狠的是,有网友建议乘龙买台i8回来重新撞一次搞个全网直播,还有人提议两家老板亲自开车对撞,"不决胜负,只决生死"。

碰撞测试的猫腻在哪里?

仔细分析这段视频,确实有不少可疑之处。首先就是重量问题,2.6吨对8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小车被弹开才对。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中的卡车驾驶室卡扣似乎没有扣上,这可能导致碰撞时驾驶室更容易脱离底盘。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测试的公平性就值得商榷了。

其实车企做碰撞测试宣传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测试条件是否科学合理。把卡车撞飞这种视觉效果确实震撼,但真实车祸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宣传手法,与其说是展示安全性,不如说是在制造话题博眼球。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买车人的小心思被拿捏得死死的

不得不说,理想这波营销确实拿捏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很多人买车时最关心的就是安全性,看到一辆车能把比自己重三倍的卡车撞飞,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车够结实"。再加上电动车本身加速快、车身重的特点,很容易给人"坦克"般的错觉。

但冷静下来想想,真实车祸中谁会和卡车正面硬刚?城市里最常见的是追尾、侧面碰撞和小角度撞击。与其看这种"表演式"碰撞,不如关注中保研等第三方机构的测试结果。可惜的是,很多消费者就是吃这套视觉冲击,车企也深谙此道。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理想为何迟迟不公布大定数据?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理想i8上市超过24小时仍未发布大定数据。按理说,如果订单火爆,车企巴不得第一时间公布喜讯。这种沉默,难免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市场反应不如预期。

要知道,现在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家都在拼配置、拼续航、拼智能驾驶。理想这次剑走偏锋,用争议性营销博关注,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手法用多了,消费者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商用车与乘用车的碰撞标准差异

这里需要科普一个知识点: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安全标准完全不同。乘龙卡车作为东风柳汽旗下的商用车品牌,主要客户包括顺丰、京东、德邦等物流企业,它的安全设计更注重保护车内人员而非外部碰撞。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换句话说,卡车本来就不是用来和轿车对撞的。用这种不对称比较来证明乘用车的安全性,本身就是一种误导。这就好比用拳击手套和棒球手套比谁更耐打——根本不是一回事。

汽车营销的底线在哪里?

这场风波背后,反映的是汽车行业营销的边界问题。车企为了卖车各出奇招本无可厚非,但当宣传开始偏离事实、误导消费者时,就值得警惕了。安全性是汽车的核心卖点,用不科学的方式展示安全性,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时要保持清醒头脑。营销噱头看看就好,真正该关注的是第三方安全测试成绩、车主真实口碑和售后服务政策。记住,没有哪辆车是撞不坏的,安全驾驶才是最好的保护。

理想i8把8吨重乘龙卡车撞得四轮离地?乘龙卡车称“被摆了一道”-有驾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写在最后

理想和乘龙的这场"碰撞"闹剧,短期内可能为理想带来关注度,但长远看损害的是品牌形象。汽车不是碰碰车,安全性也不是靠特技表演来证明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辨别营销话术背后的真相,别被华丽的视觉效果蒙蔽了双眼。

下次再看到这种"以小博大"的碰撞视频,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测试条件是否科学?对比是否合理?结果能否复现?毕竟买车是大事,安全无小事,理性选择才是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