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朋友去看车,朋友一开始就说 “想买个自然吸气的,开着平顺,后期修起来也省事”,结果我俩跑了三家4S店,除了某日系品牌还有一款1.5L自吸的紧凑型车在售,其他品牌从紧凑级到中型车,全是1.2T、1.5T甚至2.0T的涡轮增压车型。
销售还一个劲劝 “现在谁还选自吸,动力肉,高速超个车都费劲,涡轮车多好,小排量也有大马力”,朋友听着听着就动摇了,最后还是订了台1.5T的车。
其实,不光是朋友选车遇到这情况,这两年留意街上的新车,除了少数老款车型还在用自吸,新款燃油车基本都是涡轮的天下了。 有人觉得是自吸技术落后了? 其实不是,自吸发动机的平顺性、可靠性,直到现在还是很多老司机认可的,比如我家那台开了快10年的丰田卡罗拉1.6L自吸,到现在换挡还是丝滑的,除了正常保养,没出过任何大毛病。
那为啥现在车企都不推自吸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说起来还挺现实的,甚至有点无奈。
首先得说最根本的:政策逼的,这可不是瞎说,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事。 这些年国内的汽车排放法规是一年比一年严,从国五到国六、再到即将实施的国六b,对汽车的颗粒物排放、氮氧化物排放要求越来越高。
自吸发动机的问题在哪呢? 它要想有足够的动力,排量就得做足,比如以前常见的2.0L自吸,动力够用,但排量摆在那,油耗和排放就很难降下来。而涡轮增压发动机不一样,它能通过 “小排量+涡轮” 的组合,实现大排量自吸的动力,同时还能降低油耗和排放。
举个栗子,以前大众朗逸的主力车型是1.6L自吸,最大马力110匹左右,百公里油耗大概7-8个;现在换成了1.2T涡轮,最大马力116匹,比之前还强点,百公里油耗却降到了6-7个,排放也更容易满足国六b的要求。 车企要是还坚持做2.0L自吸,为了满足排放,就得在发动机上做很多改动,比如优化燃烧系统、加更复杂的后处理装置,成本会上去不少,最后卖价也得涨,消费者还不一定买账。
除了排放法规,还有个 “咖啡法则”:也就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这对车企的影响更大。简单说,国家要求每个车企卖的所有车型,平均燃油消耗量得达标,要是不达标,就得交罚款,还会影响新车申报。
自吸车的平均油耗比涡轮车高,比如一台2.0L自吸轿车的油耗是8个,而一台1.5T轿车的油耗是6.5个,车企要是卖太多自吸车,平均油耗就很难降下来。为了达标,车企只能多推涡轮车,甚至用小排量涡轮替代大排量自吸,比如用1.5T替代2.0L自吸,用1.2T替代1.6L自吸,这样才能拉低整体的平均油耗。
有次跟一个在车企做市场的朋友聊天,他说 “不是我们不想做自吸,是做了就亏。 比如一款车,自吸版要满足国六b,成本得加2000块,卖价还不能太高,不然没人买;涡轮版虽然涡轮本身贵点,但小排量的发动机本体成本低,整体算下来,利润反而比自吸版高。而且涡轮版的动力参数好看,销售也好推,你说换你是车企,你选哪个?”这话听着扎心,但也是实话,车企终究是要赚钱的,在政策和利润之间,自吸自然就成了被放弃的那个。
然后得说用户的需求变了,这也是自吸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以前大家买车,看重的是 “皮实耐用、省油好修”,自吸车刚好符合这些需求,所以那时候街上的卡罗拉、轩逸、朗逸,基本都是自吸版。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年轻人买车,更看重 “动力参数、科技配置”,涡轮车的优势刚好就在这。
你去4S店看车,销售肯定会跟你说 “这台1.5T发动机,最大马力180匹,峰值扭矩270牛・米,比隔壁那台2.0L自吸强多了,起步快,高速超车也有信心”。年轻人一听,觉得 “动力强就是好”,就算平时只在市区开,用不上这么大动力,也愿意为这个参数买单。还有些用户觉得 “涡轮车是新技术,自吸是老技术”,买涡轮车有面子,这种心理也让自吸车的市场越来越小。
之前做过一个小调研,问了身边10个准备买车的年轻人,有8个都表示 “会选涡轮车,自吸动力太肉”,只有2个说 “想选自吸,但怕不好找车”。其中一个年轻人说 “我朋友开的是1.5T的思域,加速特别快,我也想体验那种推背感,自吸车好像没这种感觉”。其实,市区开的话,1.5L自吸的动力完全够用,比如日产轩逸的1.6L自吸,起步和跟车都很平顺,油耗还低,但年轻人就是觉得 “不够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需求变了,市场自然就跟着变。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新能源汽车的冲击,间接让自吸车更难存活了。 现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纯电、混动车型的市场占比一年比一年高,燃油车的市场本身就在萎缩。对于车企来说,有限的资源肯定要放在更有前景的新能源车型上,燃油车,只能选择 “更高效、更符合政策” 的涡轮车,自吸车因为不符合趋势,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比如丰田,以前是自吸的 “忠实粉丝”,旗下很多车型都是自吸版,但现在也在大力推混动和涡轮车型,比如凯美瑞的2.5L自吸版还在卖,但销量远不如混动版;卡罗拉除了1.5L自吸,还推出了1.2T涡轮版和混动版,而且涡轮版和混动版的销量占比越来越高。 为啥? 因为混动版能满足用户对省油的需求,还能上绿牌部分城市,涡轮版能满足用户对动力的需求,而自吸版只能满足一小部分 “念旧” 的用户,市场份额自然就被挤压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自吸车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特殊场景里,自吸车还在发挥作用,比如混动车型。很多混动车型用的就是自吸发动机,比如丰田THS混动系统的1.8L自吸、本田i-MMD混动系统的2.0L自吸。 为啥混动要用自吸? 因为自吸发动机的平顺性好,能和电机更好地配合,而且混动系统的电机能弥补自吸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油耗和排放。
比如丰田卡罗拉双擎,用的是1.8L自吸+电机,百公里油耗只有4个多,动力也比纯自吸版强,还能满足国六b排放,这种情况下,自吸发动机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纯燃油车的自吸版,就没这么幸运了。比如本田的地球梦1.5L自吸发动机,以前用在飞度、锋范上,销量很好,但现在飞度虽然还保留1.5L自吸版,但也推出了混动版,而且混动版的销量增长很快;锋范更是直接停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偏向运动的涡轮车型。还有福特,以前的福克斯有1.6L自吸版,现在也换成了1.5T涡轮版,自吸版彻底没了。
有人可能会问 “自吸车这么好,就没有车企坚持做吗” 其实也有,比如马自达,旗下的昂克赛拉、CX-5还有2.0L、2.5L自吸版,但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为啥? 因为马自达的自吸发动机虽然动力平顺、操控好,但油耗和排放相比涡轮车还是没优势,而且动力参数不如同级别涡轮车,比如昂克赛拉2.0L自吸最大马力158匹,而同级别的大众凌渡L1.4T最大马力150匹,虽然马力差不多,但凌渡L的扭矩更大,加速更快,还更省油,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后者。马自达也没办法,只能通过优化发动机技术比如创驰蓝天技术来降低油耗,尽量满足政策要求,但这终究是 “杯水车薪”,要是未来政策再严一点,马自达可能也得推涡轮车。
还发现一个现象,现在市面上的自吸车,基本都是10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比如吉利帝豪1.5L自吸、长安逸动PLUS1.6L自吸,10万以上的燃油车,基本都是涡轮车。 为啥? 因为10万以下的用户更看重性价比,自吸车的成本低,卖价也低,刚好符合这些用户的需求;而10万以上的用户,更看重动力和配置,涡轮车更能满足他们。比如15万左右的预算,你能买到的燃油车基本都是1.5T、2.0T的涡轮车,像本田CR-V、丰田RAV4荣放,虽然有混动版,但纯燃油版都是涡轮车,自吸版早就没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怀念自吸车的。 毕竟自吸车的平顺性是涡轮车比不了的,尤其是在市区堵车的时候,自吸车踩多少有多少,不会有涡轮介入时的突兀感;而且自吸车的维修成本也低,比如换机油、滤芯,都比涡轮车便宜,涡轮车还得用更高规格的机油,保养一次要贵好几百。但现实就是这样,政策要严、车企要赚钱、用户要动力,自吸车刚好卡在中间,成了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的角色,只能慢慢退出舞台。
不过,也不用太伤感,技术的发展总是向前的,现在的涡轮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比如涡轮的寿命能达到10万公里以上,很多车企还提供8年或15万公里的质保,用户不用再担心涡轮容易坏;而且涡轮车的平顺性也在不断提升,比如很多车企用了小惯量涡轮,涡轮介入的转速更低,基本感受不到涡轮迟滞,开起来和自吸车差别不大。比如开过的大众1.4T车型,低速行驶的时候很平顺,只有深踩油门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涡轮的爆发力,市区开也很舒服。
还有,混动车型里的自吸发动机,其实也是对自吸技术的一种延续,虽然不是纯燃油,但至少还能让喜欢自吸的用户感受到它的优点。比如丰田卡罗拉双擎,开起来很平顺,油耗还低,市区代步很合适,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