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离地的重卡驾驶室砸在理想i8前窗上,一声巨响中,乘龙卡车的品牌声誉和中国汽车安全测试的灰色地带同时碎裂。
钢铁扭曲的刺耳声响中,一辆8吨重卡四轮腾空而起,驾驶室如纸盒般翻折,重重砸在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上——这是2025年7月29日理想新车发布会最震撼的12秒。
“国家安全测试标准1.75倍速度刮底”“100公里/小时正面对撞”,理想用这些术语描述其纯电SUV i8的钢铁之躯。但当网友认出视频中被撞卡车是乘龙品牌后,舆论瞬间炸裂。
乘龙卡车官方抖音用十五个字点燃战火:“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四十八小时内,一场技术演示演变为法务介入的行业公案。
事件风暴眼,一场引发法律介入的碰撞测试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极限测试。在理想i8上市发布会上播放的视频中,中国汽研SUPER CRASH超级试验标识醒目地贴在测试车辆和场地上。
测试设定极为特定: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正面撞击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结果超出常人理解——卡车四轮弹起、驾驶室与底盘分离并前倾压在轿车上。
最初发布的视频清晰展示了卡车方向盘上的乘龙标志,引发网友涌入乘龙官方抖音评论区。“不敢买,后轮都撞飞起来了”“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等留言刷屏。
面对品牌形象危机,乘龙卡车的反应迅速且强硬。其官方账号直指测试涉嫌造假,并宣布“法务部门正在处理”。为自证清白,乘龙连夜发布其驾驶舱通过碰撞摆锤、顶压测试的视频,强调“龙骨结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技术争议焦点,四轮离地的物理可能性之争
卡车四轮离地的画面,成为双方攻防的核心战场。多位卡车工程师公开质疑:商用车的驾驶室与底盘间设有机械锁止装置,需特定操作才能解除,视频中的“解体式”碰撞在真实事故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中国汽研在7月31日通过证券部工作人员向媒体回应:“测试的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是客户就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但该回应留下关键疑问——其承认测试卡车是“全新车”,却未说明采购来源和具体测试标准。
一位不愿具名的碰撞测试工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解释:相对速度100km/h本身不足以让8吨满载卡车腾空,但若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低撞击点),且卡车重心较高或悬架失效,则时速60km/h的SUV即可通过杠杆效应将卡车撬到四轮离地。
“掰断重卡车头的锁扣在巨大动能面前并非难事,”车辆结构专家补充,“钣金锁扣最多使用2000MPa材料,在瞬间撞停的极端场景中难以承受”。
标准灰色地带,非强制测试的商业化迷局
中国汽研的回应中,一句关键坦白揭示了行业现状:“这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这直接削弱了测试的权威性。
国家认监委同期公告显示,汽车安全检测领域正经历严格整顿。7月28日,该机构刚恢复中汽研汽车零部件检验中心(宁波)等2家实验室的强制性认证资质——这些机构此前因未达标被暂停业务。
强制性认证(公告准入测试)与车企自主委托的开发性测试存在本质差异:前者需执行国家标准并由认证机构监督,后者则只需遵循委托方与实验室约定的方法。
一位检测行业人士透露:“当车企成为实验室的金主,测试方案设计就可能向戏剧性结果倾斜。四轮离地的视觉冲击力,比冷冰冰的数据更能打动消费者。”
营销伦理边界,理想汽车的沉默与剪辑行为
理想汽车的后续操作进一步激化质疑。网友发现,理想官方抖音在争议发酵后,对原视频中的卡车品牌标识进行了打码处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被舆论视为心虚表现。
截至7月31日,理想汽车对技术细节和法律风险始终保持沉默,但资本市场已作出反应:中国汽研股价下跌1.57%,理想汽车港股股价下跌0.29%。
车企利用碰撞测试做营销并非新鲜事,但此次事件暴露新问题:当测试涉及其他品牌产品时,是否构成对第三方商誉的侵害?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测试被证实存在操纵或误导性展示,乘龙卡车可主张名誉权侵权赔偿。
行业地震,一场测试掀翻的信任基石
这场争议暴露了汽车安全验证体系的脆弱环节。乘用车型与商用车型的安全测试标准长期分立,缺乏跨车型统一碰撞评价体系。
中国汽研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原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其公信力正遭遇严峻考验。尽管其声称测试合规,但未公布具体标准、卡车配置参数及完整视频,难以平息质疑。
卡车司机群体对此事件反应强烈。“如果真车这么脆弱,我们在高速上岂不成了活靶子?”一位拥有20年驾龄的运输从业者在社交媒体写道。这种恐惧可能转化为对特定卡车品牌的信任危机——即便测试场景被证明不具现实代表性。
资本市场已用股价下跌表达态度,但更深层的震荡在生产线与实验室间蔓延。当乘龙卡车的法务团队开始调取测试数据,当中国汽研强调“非强制性测试”撇清责任,当理想汽车默默给卡车标志打码——这些动作共同构成中国汽车工业安全认证体系的一纸举报信。
国家认监委恢复2家实验室资质的公告恰在此时发布,暗示着行业监管正在收紧。这场始于四轮离地的碰撞,或许终将推动乘用车与商用车安全测试标准的统一,让“开发验证”不再沦为商业表演的遮羞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