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哪吒汽车的日子可谓“如坐过山车”。
一边是赴港 IPO 的“高光时刻”——10 轮融资超 220 亿元,年交付量突破 12 万辆;另一边却是大规模裁员、工厂停摆、CEO 离职、拖欠供应商近 5000 万货款的连环暴雷。
更戏剧性的是,360 董事长周鸿祎作为哪吒汽车的“头号粉丝”,不仅投了 19 亿真金白银,还频繁为品牌直播站台,甚至喊出“要在哪吒 L 上打翻身仗”的豪言。
然而,随着创始人张勇的离职,周鸿祎那句“天呐!
我的 19 亿要泡汤了吗?
”的无奈感叹,瞬间将哪吒汽车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哪吒汽车的困境,表面看是资金链断裂和内部管理混乱的结果,但更深层暴露了新势力造车的“通病”——盲目扩张、依赖输血、忽视用户。
从数据看,哪吒汽车三年累计亏损 172 亿元,毛利率始终为负,这意味着每卖一辆车都在“赔本赚吆喝”。
而拖欠供应商货款、员工降薪等操作,更让外界质疑其“造血能力”。
周鸿祎的 19 亿投资看似豪气,实则像在填一个无底洞。
但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些信任哪吒的普通车主。
企业破产传闻一旦成真,售后保障、车辆保值、软件更新都将成泡影。
试想,花十几万买的车突然变成“孤岛”,谁能接受?
哪吒汽车的问题早已不是“周鸿祎能不能救”,而是企业是否把用户权益放在第一位。
周鸿祎的焦虑,本质是流量思维与实业逻辑的碰撞。
他试图复制“雷军式营销”,用个人 IP 为哪吒引流,却忽略了造车需要技术沉淀和体系化运营。
哪吒 L 上市 35 天订单破 3 万辆的“泼天流量”,最终因产能不足、交付延迟变成“口碑翻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企业家可以靠流量造势,但绝不能靠流量救命。
哪吒汽车的命运,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响警钟:资本狂欢终会退潮,唯有产品力和用户信任才是活下去的底气。
周鸿祎的 19 亿或许买得到热搜,但买不到消费者的真心。
如果你是哪吒车主,或正观望新能源车,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会为“网红车企”的梦想买单吗?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造车不是儿戏,别让普通人为资本博弈埋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