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尤其是关于到底该买纯电动车还是增程式电动车,大家讨论得越来越激烈。
就在不久前,蔚来汽车的老总李斌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放话,说纯电动车的“拐点”终于到了。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但一下子就在汽车圈里炸开了锅。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难道前几年还被捧上天的增程式汽车,这么快就要过时了吗?
咱们辛辛苦苦攒钱买车,可不能选错了方向。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咱们来看看市场上最真实的变化,那就是销量。
数字这东西,虽然看着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
根据行业里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一年里,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就像坐上了火箭,每个月的同比增长都非常可观,动不动就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往上涨。
可是反过来再看增程式汽车,它的增长速度明显就慢下来了,甚至在个别月份,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还出现了下降。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两个同学赛跑,一个越跑越快,另一个却有点跑不动了,这其中的差距和趋势,明眼人一看就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理想汽车。
想当年,理想凭借着精准的家庭用车定位和增程技术,在三十多万的SUV市场里可以说是风光无限,销量榜前三的位置坐得稳稳当当,被很多人奉为“奶爸神车”。
但是,市场变化就是这么快,就在最近几个月,理想的销量出现了罕见的下滑,甚至一度掉出了新势力品牌销量榜的前三名。
这压力可想而知,逼得理想不得不赶紧调整策略,一方面加速推出自己的纯电动车型,另一方面也开始通过降价来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的平均售价已经从早些年的三十多万,降到了现在的二十多万,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光是理想,其他一些原本主打增程的品牌也在悄悄改变。
比如曾经被称为“半价理想”的零跑汽车,虽然上半年的总销量很亮眼,但它的产品策略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变成了“纯电为主,增程为辅”,新推出的几款主力车型甚至干脆就没有增程版本。
还有背后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也玩出了新花样。
他们的新车发布了纯电版没多久,增程版就紧跟着上市,而且打破常规,把纯电版和增程版定在了同一个价格。
这等于是在告诉消费者:“您看,我们的纯电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成本也控制得很好,跟带发动机的版本一个价,您看着选就行。”这种自信,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与此同时,那些一直坚持做纯电动车的品牌,比如蔚来和特斯拉,则抓住了机会,通过一轮又一轮的促销和新车型投放,销量迎来了强势反弹。
特别是特斯拉推出的那款大六座SUV,直接杀入了理想、问界最核心的家庭用户市场,据说上市没几天订单就爆了。
这一系列的市场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过去那种认为“大尺寸的家用SUV只能靠增程”的老观念,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虽然现在就说增程式汽车没戏了还为时过早,但纯电动车正在强势崛起,而增程车的光环正在褪色,这个大趋势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才短短几年时间,为什么大家对增程式汽车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
其实,这一切早就有迹可循。
不知道您在节假日跑高速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服务区的充电站里,除了纯电动车在排队,还经常能看到理想、问界这些增程式汽车的身影。
很多人都纳闷,你不是能加油吗?
续航没有焦虑,干嘛还来跟纯电车抢充电桩呢?
原因说白了,就两个字:省钱。
咱们来算一笔账,在高速上充电,一度电大概一块多钱,一辆增程式SUV跑五百公里,电费可能也就一百五六十块。
但如果用油呢?
按照现在的油价,同样跑五百公里,油费可能要超过三百块,里外里差了一半。
当初大家选择增程车,图的就是“可油可电”的灵活性,万一找不到充电桩,加个油就能走,心里踏实。
可现实是,只要有条件充电,绝大多数车主都会优先选择用电,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当增程车主自己都开始想方设法去充电的时候,增程技术最大的优势——“治愈里程焦虑”,实际上就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更关键的是,纯电动车自身也越来越争气了。
过去增程车能解决的那些痛点,现在纯电动车基本上也能解决了。
首先是续航里程,以前的纯电车跑个三百公里就得提心吊胆找充电桩,但现在,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普遍都达到了五六百公里,一些高端车型甚至能超过一千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别说日常上下班了,就是周末跨市跑个短途也绰绰有余。
其次是充电速度,这几年我们国家在大力推广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让充电变得飞快。
现在最新的技术甚至能做到充电五分钟,续航增加五百多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下车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车子的电就充得差不多了,根本不用长时间等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充电设施的普及。
我们国家在充电桩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高速公路,充电桩的覆盖率都非常高,平均下来不到三辆新能源车就拥有一个公共充电桩。
除了极个别的偏远地区或者节假日高速堵车这种极端情况,纯电车主基本上已经告别了“补能焦虑”。
当纯电动车的续航、补能这些短板都被补齐之后,增程车的处境就变得有些尴尬了。
它的优势不再明显,而它自身的一些“先天缺陷”却开始凸显。
你想,一辆增程式汽车,它既有电池、电机,又有一套完整的发动机、油箱系统,相当于把两套动力系统塞进了一辆车里。
这不仅让车身更重、结构更复杂,也意味着未来的维修保养成本可能会更高。
相比之下,纯电动车的结构就简单多了,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车内空间可以做得更大,开起来也更安静平顺。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增程式汽车就彻底没有未来了。
事实上,就在大家热议“增程退潮”的时候,我们看到像吉利、小鹏、小米这些汽车大厂,甚至一些国外的老牌车企,反倒纷纷宣布要推出自己的增程车型。
这说明,“补能”这个需求,在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心中,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于那些家里没法安装充电桩,或者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跑几千公里长途的用户来说,车里有个能加油的发动机,就像随身带了个“充电宝”,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它提供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情绪上的价值。
所以,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很可能不是谁取代谁的零和游戏,而是一个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局面。
增程技术不会消失,但它的角色和定位可能会发生变化。
它既可以继续发挥成本优势,去打造性价比极高的入门级车型,也可以在高端市场寻求新的突破,不再仅仅是作为续航的“备胎”,而是通过更强大的发电能力,为车辆提供持续稳定的高性能输出,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归根结底,技术路线的争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无论是纯电还是增程,谁能真正做出满足老百姓需求、质量可靠、用着舒心的好车,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