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吉利控股集团低调发布了一纸人事任命:极氪科技CEO安聪慧兼任新成立的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郑鑫出任电池集团CEO。
这场调整看似突然,其实是李书福《台州宣言》战略的延续。先是极氪收购领克51%股权,后到整合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吉利正在向外界传达,要用铁腕手段重构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布局。
但面对电池行业的高门槛和激烈竞争,吉利能否在这场新能源核心战场杀出重围?
一、为何是安聪慧+郑鑫?
安聪慧自2021年出任极氪CEO以来,主导了品牌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战略的全流程。在极氪007搭载金砖电池的爆款路径中,安聪慧采用“充电5分钟,高速两小时”等营销策略强化用户认知,可见其深谙“技术标签化”的市场逻辑。
安聪慧这次兼任的新使命,可能就是要将极氪的电池技术优势向全集团辐射。
作为首席战略官出身的“军师”,郑鑫负责主导吉利电池业务的战略整合。“在产品规划上,吉曜通行聚焦爆款策略,做好细分赛道上的爆款电芯,未来计划将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 郑鑫表示,“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例如在盐城基地,一款电芯就能拉满整个工厂的产能”。
对于郑鑫来说,其任务是打通电池研发、制造到商业化的闭环,目标未来两年吉利实现30%电池自供率。
这对组合,一个负责“立标杆”,一个负责“算账本”,暗合吉利电池战略要解决的双重命题:既要技术高度,又要商业可行性。
二、靠差异化竞争突围
电池行业向来是巨头的游戏,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了全球55%份额。作为后来者的吉利,选择了一条“安全+快充”差异化竞争的突围路径。
在郑鑫看来,“神盾金砖电池”并非简单的名称合并,而是把原有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与金砖电池整合在一起,是技术与产品的深度融合。
“神盾”指的是吉利极致的电池安全系统,“金砖”就代表吉利行业领先的电芯技术。原有的神盾短刀电池和金砖电池整合就成了新的“金砖电芯”。
神盾金砖电池的核心卖点指向的是,用户对于安全与成本的焦虑。
在安全层面,吉利用军工级测试来验证。例如用8根5毫米钢针同时穿刺电池包、5.8毫米真弹贯穿实验,并成功抑制电池热失控时间达到国标的3倍。更关键的是,吉利主导制定了电池底部碰撞国家标准,向全行业免费开放了36项安全专利。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受益,吉利将原本用于高端车型的4.5C快充技术下放至20万元级市场。搭载该技术的银河E5车型仅需充电15分钟即可增加500公里续航,星舰版售价14.58万元。对比同价位竞品,比亚迪海狮07 EV的刀片电池快充需25分钟(30%-80%),而21.59万元起售的小米SU7标准版仅支持400V平台,快充15分钟补能350km。
吉利还在低温适应性上建立差异化优势,神盾短刀电池低温-30℃容量保持率超90%,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全新金砖电芯主要聚焦磷酸铁锂路线,专注于500-600mm尺寸的短刀路线。金砖电芯首先服务高端品牌极氪;同时,也让短刀电池沿用到吉利汽车的战略车型上,比如上述的吉利银河E5车型,实现“短刀平权”。
两者整合之后,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安全平权与性能普及,覆盖了吉利从经济型到高端车型的需求。
郑鑫进一步透露,整合后的吉曜通行将聚焦“爆款电芯”战略,将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每款电芯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这种策略既符合规模化降本的逻辑,也避免了技术路线过度分散导致的资源浪费。
吉利还押注了一个杀手锏,固态电池。吉利在南浔设立固态电池研究院,规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这一布局比宁德时代、丰田的路线更激进,若成功将颠覆行业格局。
三、年销88.82万辆能否撑起野心?
从吉利电池的规划看,通过短刀结构优化磷酸铁锂性能,并押注固态电池实现弯道超车,其技术路径清晰,但不代表这条路容易走。
电池是典型的重资产、重研发行业,虽然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40%-60%,车企自研自产可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分割。例如,比亚迪通过自供刀片电池2024年实现毛利率超22%,超越同期特斯拉的17.9%。
但规模才是实现盈利的重要因素。
交银国际在研报中提到,对于大规模的车企,只有当电池价格较高时,自建电池厂才有助于毛利率提升,如果以40万辆定义大规模量产车企,自建电池厂对应的毛利率约10%,但当电池价格在0.5元/wh以下时,自供电池对毛利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据公告显示,2024年吉利乘用车总销量超217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达88.8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约92%,已超过上述分析中40万辆的“10%毛利线”。郑鑫表示,今年吉利的新能源销量目标为150万辆。
2024年,吉利旗下两大电池企业极电新能源、耀宁新能源,分别实现电池装车量6.27GWh和1.97GWh,合计达到8.24GWh,超过LG新能源,位列国内前十。
而研发又是另一道门槛。
电池研发涉及电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技术转化周期长。蔚来就曾透露自研电池,不过因现金流压力推迟量产,广汽22年公布自研电池项目总投资达109亿元,接近其2021年净利润两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吉利在电池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1100亿元,累计规划建设的电池产能超过300GWh。这是一场比拼资本耐力的持久赛,对于吉利来说,需持续输血到2027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节点,成败或能见分晓。
并且电芯制造需突破材料配方、工艺一致性等难题。宁德时代曾指出,车企对电化学理解深度不足,易导致产品性能不达标。动力电池缺陷率需从ppm(百万分之一)提升至ppb(十亿分之一)级别,车企自产电池若品控不足可能引发召回风险。
与头部电池厂商对比,宁德时代推出的神行电池凭借第三代CTP技术能量密度高达205Wh/kg,比亚迪全新的CTB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为200Wh/kg,而吉利的神盾短刀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则为192Wh/kg;充电速度方面,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支持3C倍率,10分钟补能400公里,而吉利金砖电池支持快充15分钟补能500公里。
总的来看,吉利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和快充速度上与头部电池厂商仍有一定差距。
除了在时间、资金上的投入高,电芯生产设备迭代风险也同样高:例如固态电池技术若突破,现有产线可能被淘汰。遑论头部电池厂商技术迭代更快,如宁德时代CTP不断推出新技术,对于吉利来说自研电池需持续保持技术的领先性。
动力电池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头部玩家凭借技术迭代速度和规模效应构筑护城河。吉利通过产能加速爬坡和技术超前布局(如固态电池),有望在第二梯队实现突围。
但这场重资产、长周期的战役中,既要直面与宁德时代等龙头的技术代差,也要防范产线迭代风险,其电池版图的真正成型仍需时间验证。最终能否重构行业格局,既取决于自身的技术突破节奏,也离不开新能源市场持续扩容的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