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吗?一个国家动用行政手段强行冻结一家企业的资产,结果自己家的汽车厂反而停产了。这事儿要是拍成电影,估计都得被骂剧本太扯。可偏偏就在今年,荷兰政府玩了这么一出,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去年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及气候政策部突然下了一道命令,直接把安世半导体全球30多个业务主体给冻结了,冻结期一年。这操作看着挺霸气,但仅仅过了一天,三个外籍高管就联手向法院申请,把中方控制权给剥夺了。闻泰科技的老板张学政在安世的所有职务都被叫停,手里的股份除了象征性的一股,其他全被委托给第三方托管。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是什么正常的商业操作,分明就是有预谋的行动。
荷兰政府还专门找了个借口,援引什么《货物供应法》,到处宣扬说安世打算把技术泄露给中国。这话说得跟真的似的,可实际上根本就是空穴来风。你想啊,安世从2019年被中资收购之后,营收一路往上涨,到2022年直接冲到23.6亿欧元的峰值,到今年10月份更是实现了零负债运营。一个企业经营得这么好,你说人家要泄露技术?这逻辑说得通吗?
说起安世这家公司,那来头可不小。它原本是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分出来的,手里握着将近1.6万种产品,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这些东西,全球出货量长期排第一。每年出货超过1100亿颗,算下来每秒钟就有差不多3500颗安世的芯片被装进各种电子设备里。这份量级,不是随便哪家企业能比的。
那荷兰为啥非要硬抢呢?这事儿得往深了看。你瞧,美国商务部刚推出个“50%规则”,专门针对实体清单上那些企业持股超过一半的子公司追加管制。而闻泰科技早就在那份清单上挂着呢。所以说白了,荷兰这次动手,压根就不是他们自己的主意,而是配合美国那边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招。真正的目标是安世在车规级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地位。
不过啊,荷兰政府显然是算错了账。他们以为控制了在荷兰注册的总部,就等于掐住了安世的脖子。可他们严重低估了中资企业这三年的布局,更没搞清楚现在全球产业链里“谁能制造谁就牛”这个道理。这种误判,为后面的被动埋下了大坑。
面对荷兰突然搞事情,安世中国的回应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直接祭出三招狠的。第一招,要求所有客户必须跟中国主体重新签合同,之前跟荷兰总部签的协议统统作废。这看着简单,其实直接切断了荷兰总部的钱袋子。要知道,安世被闻泰收购后,根本没把宝押在欧洲,而是悄悄地把制造环节往中国搬,东莞、兰州、上海这些地方陆续建起生产基地。到今年底,中国产能已经占了全球的72%。荷兰总部早就变成只搞研发的壳子了,失去订单对接权之后,所谓的资产控制权啥用没有。
第二招更绝,只收人民币。这一手不光巧妙地绕开了荷兰和美国可能搞的金融制裁,还把中国芯片提升到了跟石油差不多的“硬通货”地位。对欧洲车企来说,这意味着得储备够人民币才能保证供应链不断。咱们看到,当宝马、大众这些大牌开始主动换人民币的时候,货币国际化这事儿就已经在悄悄推进了,这可比单纯的政策推动有说服力多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供应看国内需求。安世中国直截了当地表态,所有产品先满足国内订单,海外供应得根据剩余产能来安排。这一条直接打在了欧洲汽车产业的命门上。汽车行业对芯片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一旦选定了供应商,想换任何一颗关键芯片都得花好几个月认证,根本没法短期内找替代。安世在全球汽车电子分立器件领域占了14%的市场份额,它供应一波动,整个产业链都得跟着遭殃。
这三招打下去,效果那叫一个立竿见影。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赶紧发预警,德国16家车企联名向欧盟施压。本田墨西哥工厂率先停掉了CR-V混动版的生产,导致这款车全球15%的供应受影响。你看看,中国企业在危机里反倒把主动权给抓住了。
到了10月27日,《新鹿特丹商报》的报道里,荷兰官员头一回公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把这场“合法抢劫”说成是“必要之恶”,反复强调这是“唯一的选择”,为了防止知识产权被“窃取”、研发中心被“掏空”的“无奈之举”。
这套说辞能糊弄谁啊?且不说所谓的“技术窃取”压根没证据,单就结果来看,荷兰的行动不但没保住所谓的“技术安全”,反而让欧洲汽车产业陷入危机,自己也成了国际舆论的笑话。他们还在那守着“研发至上”“总部主导”的老思路,却没意识到,在半导体产业特别是车规级领域,制造能力的重要性早就不比研发水平低了。
说真的,这事儿给咱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以前总说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看来,制造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关键。你研发得再厉害,产品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没法大规模生产,那也就是纸上谈兵。安世事件就清清楚楚地证明了,没有制造产能支撑的研发,不过是空中楼阁。
再往深了想,这次事件还暴露了西方国家在产业链思维上的滞后。他们习惯了过去那种“我设计你制造”的分工模式,觉得只要控制住了技术源头,就能掌控整个产业链。可现在的情况是,制造环节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更涉及到工艺积累、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复杂因素。中国企业这些年在制造端积累的能力,已经不是简单的“代工”可以概括的了。
从更大的层面看,这次安世事件也反映出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因为地缘政治、技术竞争等因素而加速调整。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阻止这种变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市场有市场的逻辑,产业链有产业链的规律,靠强权和霸道是扭转不了的。
更讽刺的是,荷兰这次行动本来是想打击中国企业,结果反倒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危机公关课,也让更多的中资企业意识到产业链完整性和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全球布局,加快把关键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从这个角度看,荷兰政府可以说是帮了个大忙。
现在回过头看,荷兰政府当初那股硬气劲儿去哪了?本来想着能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把安世拿下,结果搞了半天,换来的是“百忙一场”的闹剧。德国大众和日本本田停产了,欧洲多家设备厂商只能求着安世中国签字,被迫暂停生产线。这结局,恐怕是荷兰政府当初怎么都没想到的。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单独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产业链的真实状态。想靠行政命令硬生生地把产业链切断,最后吃亏的往往是自己。荷兰这次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中中国企业展现出的应对能力和战略定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慌乱,没有妥协,而是迅速拿出了有效的反制措施。这种应对能力的背后,是多年来在制造端积累的实力,也是对全球产业链深刻理解的结果。这告诉咱们,不管遇到什么明枪暗箭,只要自身实力够硬、战略定力够足,就不用怕别人搞小动作。
荷兰现在才醒悟过来,已经晚了。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以为掌握的优势,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研发固然重要,但失去了制造能力的支撑,研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这个道理,恐怕不仅仅是荷兰,很多西方国家都需要好好想想。
这事儿也给国内企业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走出去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风险防范。关键技术和关键产能,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能把命脉交给别人掌控。安世这次能够从容应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提前做好了布局,把制造能力转移到了国内。
说到底,这场较量的本质,是制造能力与技术控制权的博弈。荷兰以为控制了技术源头就能掌控一切,结果发现在没有制造能力支撑的情况下,所谓的控制权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了主动。这个结果,值得所有人深思。
你怎么看这次荷兰和安世之间的较量?你觉得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哪个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