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

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有驾

曾几何时,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在国内风光无两,国内消费者甘愿为其试驾体验大排长龙;而今,特斯拉仿佛一位步步撤退的老将,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份额被本土车企的一波波攻势蚕食。

率先崛起的是国产电动车企比亚迪,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逐步撼动特斯拉的高端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从消费电子跨界造车的小米更在短短一年多里,在销量上超越深耕中国10年的特斯拉。

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自去年4月上市以来,小米SU7截至今年1月的累计销量达到16万2000辆,超越同期特斯拉Model 3的15万2000辆。

若将Model Y计算在内,特斯拉在华整体销量仍具一定体量优势,但增速明显放缓。今年5月,特斯拉在华销量略低于四万辆,同比下降30%。同一期间,整个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增长28%。

这些数据反映的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失势。

中国乘用车协会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初的11%下滑至今年5月的4%;相比之下,比亚迪已攀升至29%,而小米则在短短一年内迅速拿下3%的份额。

随着小米发布全新车型YU7,两强之争进一步升级。这款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车型发布后仅一小时,预订量就突破28万9000辆。

有媒体统计,若小米能在今年内交付20万辆YU7,下半年的月均销量有望突破三万辆,超车Model Y。

小米创始人雷军一向毫不避讳地将自家车型与特斯拉直接对标,从SU7瞄准Model 3,再到YU7锁定Model Y。就当前市场表现来看,小米确实正稳步逼近、甚至展现出取代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地位的强劲势头。

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有驾

小米CEO雷军(左)2013年赴美国硅谷参加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期间,与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合照。(互联网)

没有冰箱的特斯拉

特斯拉曾是汽车电动化浪潮的引领者,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品牌光环让它在中国市场一度所向披靡。但多年下来,特斯拉始终依靠Model 3与Model Y两款车型打天下,早已让中国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如今,本土电动车品牌持续发力,接连推出配备超大娱乐屏幕、车载冰箱、语音助手等功能的新车型。尽管这些配置在汽车上略显华而不实,却正好迎合了被“宠坏”的消费者,成了他们眼中的新标配。

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有驾

小米2024年推出的SU7车型,内部搭载了容量4.6升的车载智能冰箱。(互联网)

有小米车主直言:“你知道那种下班回家时,在车里让小爱同学(小米智能AI助理)遥控开空调的感觉吗?太爽了。”

面对市场颓势,特斯拉早前已被迫加入中国车企主导的价格战,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升级版Model Y,力图重振中国市场。

彭博社报道,马斯克已决定亲自上阵接管销售业务,并重现2018年为提升产能而连夜住在工厂的场景,彰显他背水一战的决心。

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有驾

马斯克连续三年住在特斯拉工厂以提振员工士气。雷军去年11月也在微博晒出一张自己睡小米工厂地板上的照片。

然而,对于马斯克亲下战场能否扭转局势,特斯拉内部似乎不太乐观。

《华尔街日报》引述特斯拉中国员工称,他们曾多次向总部反映产品日渐老化的问题,但这些警告往往被总部高层淡化,手中缺乏新品的特斯拉在华销售人员正承受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挫败感与日俱增。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似乎不愿在市场策略上做出过多妥协,仍寄望以特斯拉的品质与技术声誉继续维持在中国的影响力。

特斯拉本月甚至还上调了Model 3长续航版在华售价,反映出公司更倾向于捍卫品牌定位。

生态公司小米造车

有分析认为,小米与特斯拉之间的竞争,早已跳脱传统车企间在技术和制造上的对抗模式。正因如此,小米的强势入场,对特斯拉显得更具威胁。

总部设于马来西亚的科技媒体Tech Wire Asia指出,福特、大众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挑战特斯拉时,主要是在其擅长的领域——汽车工程与制造能力上硬碰硬。

然而,小米汽车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打法:依托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积累,打造跨平台的互联互通场景。这是小米的天然强项,也是特斯拉难以比拟的优势。

例如,小米智能手表与车机导航联动后,当信号灯即将变绿或车辆准备转弯时,手表会提前振动提醒;小米AI眼镜与YU7联动后,用户可一键操控眼镜拍照或录像。

YU7还支持与苹果生态联通,iPhone和Apple Watch用户可远程解锁车辆、开空调、打开前备箱,甚至进行遥控泊车等操作;iPhone的灵动岛还能实时显示车辆充电状态等信息。

雷军曾披露,YU7车主有52.4%使用iPhone,比SU7高出4.4个百分点。“我们做小米汽车的时候,就下决心更好地支持苹果生态,更好地支持iPhone。”

上海咨询公司Automobility首席执行官罗威(Bill Russo)6月27日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指出,小米不仅是一家电动车公司,他们正构建一个全面整合的数码生态系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数码经济体中,这样的定位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尽管特斯拉在软件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积累,但本质上仍是汽车公司从零构建生态,而小米则是生态公司下场造车。生态整合能力的先天差距,使特斯拉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特斯拉寄予厚望的全自动驾驶系统(FSD)至今仍未获得监管批准。相比之下,比亚迪、小鹏等本土车企推出的辅助驾驶功能不仅在性能上已被视为可与FSD媲美,还能适应中国复杂的路况;更关键的是,这些功能都被当作标配附送。

只是,小米异军突起的神话,仍伴随着不少风险和隐患。

小米神话的一体两面

小米SU7凭借极具吸引力的定价与强劲性能,吸引无数消费者追捧。然而,今年3月一场导致三名女大学生身亡的致命车祸,在不少人心中埋下安全隐忧。

而YU7创下逾28万辆预订量的神话背后,也有不容忽视的另一面:交付周期漫长、产能紧张,供应链持续承压。

此外,YU7和SU7亮相之初,都曾因外观设计饱受抄袭争议。不少网民指出小米车型“借鉴”痕迹明显,是“东拼西凑”的产物。

上汽集团乘用车副总经理俞经民甚至直言SU7“抄袭保时捷”,“真不要脸”;当时,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还曾留下耐人寻味的回应:“或许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小米会否给特斯拉致命一击?-有驾

有人质疑小米YU7斜背造型和车身比例与法拉利Purosangue相似,甚至YU7主打的绿宝石色也和法拉利相近。

网络上不时流传“小米造车=保时米+法拉米”的调侃,也折射出外界对小米汽车原创性的质疑未曾消散。

尽管如此,小米仍依托品牌黏性和雷军强大号召力,在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另一边厢,特斯拉在马斯克参政的阴影下,陷入前所未有的舆论与市场压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市场,都冷风频吹。

即便在对马斯克政治立场相对冷感的中国市场,特斯拉作为“电动车先行者”的光环也正逐步褪色。小米的强势入局,也许还不足以彻底取代特斯拉在华的地位,但已足以让特斯拉在中国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转自联合早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