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社交媒体上关于汽车的吐槽大会里,总有一个话题能稳居榜首,那就是头顶上那块又大又亮的玻璃——全景天幕。
很多新能源车主都深有体会,车子在太阳下停一会儿,再坐进去就感觉自己进了桑拿房,空调开得再大,也挡不住从头顶传来的阵阵热意,仿佛随车附赠了一个免费的“理疗仪”。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既然这个配置在夏天这么不讨喜,为什么现在的新车,尤其是电动车,好像约好了似的,非要把这块“玻璃锅盖”安在车顶上呢?
这背后其实有一笔复杂的账,涉及到汽车的设计理念、制造成本,甚至是咱们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要说清楚这件事,得从汽车车顶的演变说起。
最早的汽车,车顶就是一块结结实实的铁皮,它的唯一功能就是遮风挡雨,没人想过要在上面做什么文章。
后来,随着人们对驾车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天窗出现了。
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可以手动推开的口子,主要用来换换气。
慢慢地,天窗变得越来越大,还装上了电机,可以一键开启,这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全景天窗。
在那个燃油车为主的时代,一个可开启的全景天窗,通常是豪华品牌或者高配车型的专属,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
真正的转折点,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在设计上追求极简和科技感,它们率先推出了一体式的、无法开启的全景天幕。
这种设计取消了传统天窗复杂的机械结构,用一整块巨大的玻璃覆盖车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通透感和视觉冲击力。
“抬头就是星空”这样的宣传语,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让全景天幕迅速和未来感、高级感划上了等号。
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一个新配置一旦被贴上“潮流”的标签,就会迅速普及。
各大车企为了不落后于人,纷纷跟进。
于是,全景天幕从几十万的高端车型,一路“下放”到了十几万甚至十万以下的家用车上,从一个可选的豪华配置,变成了很多车型的标准配置。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这个功能,尤其是在经历了几个酷暑之后,最初的新鲜感和浪漫感,逐渐被现实的“热度”所取代。
很多车主抱怨,车企宣传的天幕玻璃用了多少层隔热涂层,紫外线隔绝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红外线阻隔率也有百分之八十几,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体验下来,该热还是热。
物理学告诉我们,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虽然好的涂层能挡住大部分看不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但可见光本身也携带大量热能。
一整块巨大的玻璃,就像一个温室的顶棚,会让车内的温度持续升高。
有测试表明,在同样的环境下暴晒,带全景天幕的车辆内部,尤其是头部附近的温度,会明显高于传统金属车顶的车辆。
那么,车企是真的不知道这块玻璃热吗?
当然不是。
他们之所以顶着用户的抱怨也要坚持安装,主要出于两个非常现实的考量:一个是内部空间,另一个是制造成本。
首先说空间问题,这对于电动车来说尤其关键。
我们知道,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底部的动力电池包,这块电池又大又厚,平铺在车辆底盘上,直接导致车内地板的高度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要高一些。
地板抬高了,车内的垂直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如果这时候再使用传统的金属车顶,为了保证强度,需要加强筋和横梁,再加上内饰板的厚度,会进一步挤占头部空间。
如果还要安装可开启的全景天窗,那就更复杂了,需要为滑轨、电机、排水管以及收纳起来的遮阳帘预留出好几厘米的空间。
这样一来,后排乘客的乘坐体验就会大打折扣,个子高一点的人坐进去可能就要一直弓着背。
而全景天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就是一块相对较薄的玻璃,结构简单,能有效地为车内争取到宝贵的头部空间,让乘客坐得更舒展。
这几厘米的“偷空间”技巧,对于提升整车的空间感和舒适度至关重要。
其次是成本账。
这笔账算起来更直接。
一套功能完善、带有电动开启和电动遮阳帘的全景天窗总成,其零部件和装配成本是相当高的。
而一块固定式的全景天幕,没有了复杂的电机、滑轨、传动机构和帘布,制造成本可以轻松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对于车企来说,在如今这个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的市场里,能省下这笔钱,就意味着可以把车价定得更有竞争力,或者把省下来的成本投入到其他更有感知度的配置上,比如更大的屏幕、更强的芯片。
同时,结构简单也意味着生产线上的装配流程更快捷,潜在的故障点也更少,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后期维修的便利性,都优于传统天窗。
当然,全景天幕能如此风靡,也离不开我们消费者的推波助澜。
在选车的时候,很多人确实会被那通透开扬的视野和充满科技感的造型所吸引,销售人员一句“让您和家人一起躺在车里看星星”,就足以让人忽略掉夏天可能会暴晒的潜在问题。
这种对“颜值”和“高级感”的追求,用市场的选择为车企的决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不过,市场的反馈最终会推动技术的进步。
面对越来越多的“烤头”抱怨,车企们也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高科技派”,它们推出了智能调光天幕。
这种玻璃通过电控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从完全透明变为深邃的黑色,其遮光和隔热效果甚至可以媲美物理遮阳帘,真正做到了既要“颜值”也要“实用”。
但这门技术的成本目前还比较高,短时间内难以在所有车型上普及。
另一个方向则是更接地气的“实用派”。
很多车企开始“亡羊补牢”,比如奇瑞的一些新车型直接标配了电动的物理遮阳帘,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要通透还是要遮阳。
还有像小鹏等品牌,在交付车辆时会随车赠送原厂定制的遮阳帘,虽然需要手动安装,但也算是对用户需求的一个积极回应。
总的来看,全景天幕的争议,本质上是新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其设计理念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出现的一个暂时性矛盾。
它之所以被车企广泛采用,是出于空间、成本和美学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而随着用户体验反馈的增多,以及像智能调光玻璃、标配遮阳帘等解决方案的出现,这个问题正在被逐步化解。
这也反映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活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断迭代产品,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消费者提供更趋完美的产品。
全部评论 (0)